梁实秋
探索思考
普通人常常遭遇“发型失败”的麻烦,影视作品里也常出现关于理发的滑稽桥段,足见理发本身就包含着幽默的元素。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描写了这篇关于理发的尴尬、无奈和令人捧腹的感想。
阅读批注
理发不是一件愉快事。让牙医拔过牙的人,望见理发的那张椅子就会怵怵不安,两种椅子很有点相像。我们并不希望理发店的椅子都是檀木螺钿,或是路易十四式,但至少不应该那样的丑,方不方圆不圆的,死橛橛硬帮帮的,使你感觉到坐上去就要受人割宰的样子。1门口担挑的剃头挑儿,更吓人,竖着的一根小小的旗杆,那原是为挂人头的。
1 借代
“檀木螺钿”“路易十四式”指代的是精致豪华的装饰和制作,反衬理发店椅子的“丑”和“硬”。理发店的椅子作为开篇意象,指代了“坐在椅子上接受理发服务”。作者故作村言俚语,说椅子丑且硬,称其“死橛橛硬帮帮”,是在讽刺理发店的服务水平低、质量差。
但是理发是一种必不可免的麻烦。“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理发亦是观瞻所系。印度锡克族,向来是不剪发不剃须的,那是“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意思,所以一个个的都是满头满脸毛毵毵的,滔滔皆是,不以为怪。在我们的社会里,就不行了,如果你蓬鬙着头发,就会有人疑心你是在丁忧,或是才从监狱里出来。髭须是更讨厌的东西,如果蓄留起来,七根朝上八根朝下都没有关系,嘴上有毛受人尊敬,如果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块青皮,也行,也受人尊敬,惟独不长不短的三两分长的髭须,如鬃鬣,如刺猬,如刈后的稻杆,看起来令人不敢亲近,鲁智深“腮边新剃暴长短须戗戗的好惨濑人”,所以人先有五分怕他。钟馗须髯如戟,是一副啖鬼之相。我们既不想吓人,又不欲啖鬼,而且不敢不以君子自勉,如何能不常到理发店去?2
2 引经据典
作者先是从本国史书中寻找相关记载,然后谈他国传统,接着又列举小说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的“多毛形象”,来佐证普通老百姓定期理发的必要性。理发是一件日常生活中极普通的小事,作者引经据典,让这件小事看起来仿佛关乎名声和尊严,故意小题大做,令人哑然失笑。
理发匠并没有令人应该不敬重的地方,和刽子手屠户同样的是一种为人群服务的职业,而且理发匠特别显得高尚,那一身西装便可以说是高等华人的标帜。如果你交一个刽子手朋友,他一见到你就会相度你的脖颈,何处下刀相宜,这是他的职业使然。理发匠俟你坐定之后,便伸胳膊挽袖相度你那一脑袋的毛发,对于毛发所依附的人并无兴趣。3一块白绸布往你身上一罩,不见得是新洗的,往往是斑斑点点的如虎皮宣。随后是一根布条在咽喉处一勒。当然不会致命,不过箍得也就够紧,如果是自己的颈子大概舍不得用那样大的力。头发是以剪为原则,但是附带着生薅硬拔的却也不免,最适当的抗议是对着那面镜子狞眉皱眼的做个鬼脸,而且希望他能看见。人的头生在颈上,本来是可以相当的旋转自如的,但是也有几个角度是不大方便的,理发匠似乎不大顾虑到这一点,他总觉得你的脑袋的姿势不对,把你的头扳过来扭过去,以求适合他的刀剪。4我疑心理发匠许都是孔武有力的,不然腕臂间怎有那样大的力气?
3 夸张类比
用夸张荒诞的手法嘲讽了“职业病”。作者认为,工作对于那些不专业、不敬业的理发匠来说,不过纯粹是生计任务,他们没有在其中投射自己的半丝情感,他们的“职业病”是日复一日机械动作造成的惯性,因此他们对待顾客就像刽子手杀人时一样麻木。作者用这样夸张的类比表达了对这些人极为尖刻的批判。
4 动作描写
“生薅硬拔”“扳过来”“扭过去”是对理发匠动作的直接正面描写,顾客“狞眉皱眼”的神态是对理发匠动作的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都表现了理发匠工作时手法的大意和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