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1 / 2)

丰子恺

探索思考

这是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写春天必然绕不开写景,但春日景物无非花草虫鸟,较难写出新意。本文则别出心裁,将话题从春景延伸到“春的文化”上,为我们在以季节为主题的写作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阅读批注

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1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2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

1 开宗明义

文章第一句就用“多么可爱”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而作者说“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则暗示了本文的写作思路:作者将另辟蹊径,从语言、文化、历史的角度去体现春天的美好。

2 寄寓

不描写春色春景,而把热爱之情寄托于“春”这个字上,对字音字形的赞美实质上皆是对春季本身的赞美。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3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3 排比对偶

用排比句式列举文人前辈们对春色的经典赞颂,表明春季作为美好希望的象征被普遍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随后用对偶句式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引出春在诗词歌赋中的消极意象,暗示艺术家们对于春的感觉多由心境使然,也表示无论美好还是消极,春始终是他们乐于寄托情怀的素材。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4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温和”上,正是气候最温和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仇磦,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象是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5

4 点明主旨,承上启下

一句话明确表达了本文核心,并以此为界划分了前后文,前面写人们对春季的普遍印象,后面则阐述作者自己独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