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1 / 2)

沈从文

探索思考

市集是指在某固定地点聚集举行的贸易活动,是民间世俗生活的一道风景线。现代城市管理使市集越来越规范化、小众化甚至文艺化,而在从前,市集充斥着杂乱的鸡零狗碎和浓厚的烟火气,是一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阅读批注

廉纤的毛毛细雨,在天气还没有大变以前欲雪未能的时节,还是霏霏微微落将下来。一个小小乡场,位置在又高又大陡斜的山脚下,前面濒着瘦瘦的河,被如烟如雾雨丝织成的帘幕,一起把它蒙罩着了。1

1 景物描写

作者在文章开篇对山区的气候和景色进行了一番描摹,写了细雨、高山、乡场和小河,烘托出一种迷迷蒙蒙、清冷潮湿的氛围,将读者慢慢引入即将呈现的情境中。

照例的三八市集,还是照例的有好多好多乡下人,小田主,买鸡到城里去卖的小贩子,花幞头大耳环丰姿隽逸的苗姑娘,以及一些穿灰色号褂子口上说是来察场讨人烦腻的副爷们,与穿高筒子老牛皮靴的团总,各从附近的乡村来做买卖。他们的草鞋底半路上带了无数黄泥浆到集上来,又从场上大坪坝内带了不少的灰色浊泥归去。2去去来来,人也数不清多少。

2 外貌描写

景物和人物是“市集”活动的基础元素,第一段交待了景,第二段便写人。作者没有写人物具体的容貌和体形,而是通过他们的衣着细节来暗示身份与个性。

集上的**,吵吵闹闹,凡是到过南方(湖湘以西)乡下的人,是都会知道的。

倘若你是由远远的另一处地方听着,那种喧嚣的起伏,你会疑心到是滩水流动的声音了!3

3 比拟

用比拟的手法描写市集上的喧闹,将其和潮水的声音作比,抓住了这种喧闹的两个特点:一是音量很大,幅度很广,能够传播得很远;二是有不断持续的、一定节奏的高低起伏变化。

这种洪壮的潮声,还只是一般做生意人在讨论价钱时很和平的每个论调而起。就中虽也有遇到卖牛的场上几个人象唱戏黑花脸出台时那么大喊大嚷找经纪人,也有因秤上不公允而起口角——你骂我一句娘,我又骂你一句娘,你又骂我一句娘……然而究竟还是因为人太多,一两桩事,实在是万万不能做到的!

卖猪的场上,他们把小猪崽的耳朵提起来给买主看时,那种尖锐的嘶喊声,使人听来不愉快至于牙齿根也发酸。

卖羊的场上,许多美丽驯服的小羊儿咩咩地喊着。一些不大守规矩的大羊,无聊似的,两个把前蹄举起来,作势用前额相碰。大概相碰是可以驱逐无聊的,所以第一次訇的碰后,却又作势立起来为第二次预备。4牛场却单独占据在场左边一个大坪坝,因为牛的生意在这里占了全部交易四分一以上。那里四面搭起无数小茅棚(棚内卖酒卖面),为一些成交后的田主们喝茶喝酒的地方。那里有大锅大锅煮得“稀糊之烂”的牛脏类下酒物,有大锅大锅香喷喷的肥狗肉,有从总兵营一带担来卖的高粱烧酒,也还有城里馆子特意来卖面的。

4 拟人

羊互相顶角常常是为了争夺领地或配偶,是一种严肃的生存行为;而“无聊”是人类才会有的情绪体验,带有闲散、戏谑的色彩。调侃羊顶角是因为“无聊”,突显了这个场面的滑稽,为嘈杂混乱的交易场增加了一点幽默的气氛。

假若你是城里人来这里卖面,他们因为想吃香酱油的缘故,都会来你馆子,那么,你生意便比其他铺子要更热闹了。

到城里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不过小摊子上每样有一点罢了!这里可就大不相同。单单是卖鸡蛋的地方,一排一排地摆列着,满箩满筐的装着,你数过去,总是几十担。辣子呢,都是一屋一屋搁着。此外干了的黄色草烟,用为染坊染布的五倍子和栎木皮,还未榨出油来的桐茶子,米场白濛白濛了的米,屠桌上大只大只失了脑袋刮得净白的肥猪,大腿大腿红腻腻还在跳动的牛肉……都多得怕人。5

5 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