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2 / 2)

5 比喻拟人

作者将春日的景色隐喻为画作,而大自然就是画家。把自然景物中的山水花草的颜色和形态都比作颜料笔触,表现出风景色彩的鲜艳明亮之感。而拟人手法则是从侧面表现这些颜色的质地,“轻描淡写”是说颜色面积小,且质地清透、风格淡雅;“毫不吝惜”“大块地涂抹”则是说颜色面积大、质感浓厚。

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6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

6 对比陈述

从东西方对春季的不同看法切入,对比叙述,体现文化背景的差异。作者没有褒贬任何一方,只是客观陈述了自己对这一差异的理解。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包容、开放的审美心态,这样的心态对艺术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阅读赏析

季节描写是我们写作初期最常遇到的一个类别,大多数人习惯以描摹景色为主,间或增加一些个人经历,借景抒情。本文作者丰子恺却从自己作为美术大师、美学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对“春”进行了全新的剖析解读,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文章第一段谈论了“春”作为一种写作素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从一开始便表明了本文主要目的不在描摹景色上。“春”在文中是一种感受,而非实实在在的草木山川、花鸟鱼虫,即便有景物描写(诸如第三段中类比图画颜料的那几句),也是大致印象的、概念化的,没有具体的细节。此外,作者还引入了一些与“春”相关的东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分析比较了二者的不同,体现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心理差异。

由本文我们还可以得知,没有什么题材是“被写滥了”的、“写无可写”的,一个最普通的题材也包含着数不尽的文化、历史、现实、情感等价值,世界广大而丰富,我们永远需要更多生活和书本的积累。

阅读延伸

1.回忆一下,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诗作表现了作者提到的“春寒、春困、春愁、春怨”等主题?

2.作者喜欢暮春,却为什么专门用一段来写初春?

3.中国古代文人普遍推崇初春意象,这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