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人物描写
这一段描写了一位不善经营的年轻掌柜。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这位掌柜,而使其隐藏在与之相关的信息后面:开着书铺却没有好书,雇着一个其貌不扬却做事诚恳认真的伙计,不擅长做生意,全靠家父资金支持等,留给读者一个模糊而神秘的印象。岁月如海,作者对这样的萍水相逢有所感怀,末了一句“他不知怎么样”,平添一丝物是人非的惆怅感。
旧历正月里厂甸的书摊值得看;有些人天天巡礼去。我住的远,每年只去一个下午——上午摊儿少。土地祠内外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地来往。也买过些零碎东西;其中有一本是《伦敦竹枝词》,花了三毛钱。买来以后,恰好《论语》要稿子,便抄了些寄去,加上一点说明,居然得着五元稿费。这是仅有的一次,买的书赚了钱。
在伦敦的时候,从寓所出来,走过近旁小街。有一家小书店门口摆着一架旧书。上前去徘徊了一下,看见一本《牛津书话选》(The Book -LoversAnthology),烫花布面,装订不马虎,四百多面,本子也不小,准有七八成新,才一先令六便士,那时合中国一元三毛钱,比东安市场旧洋书还贱些。这选本节录许多名家诗文,说到书的各方面的;性质有点像叶德辉氏《书林清话》,但不像《清话》有系统;他们旨趣原是两样的。5因为买这本书,结识了那掌柜的;他以后给我找了不少便宜的旧书。有一种书,他找不到旧的,便和我说,他们批购新书按七五扣,他愿意少赚一扣,按九扣卖给我。我没有要他这么办,但是很感谢他的好意。
5 状物说明
作者对这本《牛津书话选》进行了描摹和说明,表现了它装帧的精致和价格的实惠,还把它和国内同类型书籍的内容与行情进行了对比,暗暗传达出一点思乡之情。
阅读赏析
在动乱年代里,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知识分子们因其精神世界丰富和物质条件贫乏的巨大反差而更显窘迫。书,非看不可,非买不可,可手头又似乎永远也凑不够一笔用来买书的钱,这是作者买书经历中最大的难题。
文章从少年时代开始写起,到大学、工作、留洋,每一时期单独进行叙述,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作者的成长经历。作者在不同时期的际遇不同,心态也不大一样。虽然缺钱的困扰始终伴随着他,但他对书的热爱却不曾因为贫穷而减少,并且,在这么多年的买书经历中,对他产生影响的不只书,还有和买书相关的人,每个人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同样是反映经济状况的困窘,善于自嘲的老舍几乎不给自己留面子,而朱自清却是“人淡如菊”。他的语言风格十分冷静、含蓄,幽默自嘲的部分很轻柔,煽情的部分也很克制,整体表现出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虽贫穷却不苦情,虽热爱却不沉溺于自我感动。
阅读延伸
1.作者一共将自己买书的经历分为了哪几个时期?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有什么特点?
3.你对作者艰难窘迫的买书经历有什么样的感想?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