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咪(1 / 2)

丰子恺

探索思考

这是一篇状物文,写的是作者家养的一只猫咪。大多数状物类文章的主题都是表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本文也是如此,用猫咪的名字作为标题,把宠物当作人来看待,就已经显出了它对作者的重要意义。

阅读批注

阿咪者,小白猫也。1十五年前我曾为大白猫“白象”写文。白象死后又曾养一黄猫,并未为它写文。最近来了这阿咪,似觉非写不可了。盖在黄猫时代我早有所感,想再度替猫写照。但念此种文章,无益于世道人心,不写也罢。黄猫短命而死之后,写文之念遂消。直至最近,有人送了我这阿咪,此念复萌,不可遏止。率尔命笔,也顾不得世道人心了。

1 开门见山,对比反差

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标题中的“阿咪”是谁,但作者似乎觉得小小猫咪或许在读者心中不足为奇,这样的开门见山依然不够有力道,于是故意用“之乎者也”的语气词加以修饰。严肃古板的文言字词搭配活泼可爱的小小萌宠,强烈的反差制造了幽默的效果。

阿咪之父是中国猫,之母是外国猫。故阿咪毛甚长,有似兔子。想是秉承母教之故,态度异常活泼,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地上倘有一物,便是它的游戏伴侣,百玩不厌。人倘理睬它一下,它就用姿态动作代替言语,和你大打交道。2此时你即使有要事在身,也只得暂时撇开,与它应酬一下;即使有懊恼在心,也自会忘怀一切,笑逐颜开。哭的孩子看见了阿咪,会破涕为笑呢。

2 拟人

猫不具备人的意识,也不会说人的语言,作者将小猫咪比作人,把它出于本能反应做出的动作形容为“打交道”,赋予其人类特征,使猫咪仿佛有了人的意识和灵性,显得更加聪明活泼。

我家平日只有四个大人和半个小孩。半个小孩者,便是我女儿的干女儿,住在隔壁,每星期三天宿在家里,四天宿在这里,但白天总是上学。3因此,我家白昼往往岑寂,写作的埋头写作,做家务的专心家务,肃静无声,有时竟像修道院。

3 解构原词,重新定义

“半个”常用于描述某个完整事物在规模或数量上二分之一的部分,这个事物是可分离的,因此不能形容人和动物。此处却专门形容人,描述了这个小孩和作者一家在人物关系、生活状态上的“半”:干女儿——“一半”是别人的女儿,“一半”是自己的女儿;一半时间住在别人家,一半时间住在自己家。作者这番解构和重新定义的角度十分新奇,充满机巧,颇为风趣。

自从来了阿咪,家中忽然热闹了。厨房里常有保姆的话声或骂声,其对象便是阿咪。室中常有陌生的笑谈声,是送信人或邮递员在欣赏阿咪。来客之中,送信人及邮递员最是枯燥,往往交了信件就走,绝少开口谈话。自从家里有了阿咪,这些客人亲昵得多了。常常因猫而问长问短,有说有笑,送出了信件还是留连不忍遽去。

访客之中,有的也很枯燥无味。他们是为公事或私事或礼貌而来的,谈话有的规矩严肃,有的啰苏疙瘩,有的虚空无聊,谈完了天气之后只得默守冷场。然而自从来了阿咪,我们的谈话有了插曲,有了调节,主客都舒畅了。

有一个为正经而来的客人,正在侃侃而谈之时,看见阿咪姗姗而来,注意力便被吸引,不能再谈下去,甚至我问他也不回答了。

又有一个客人向我叙述一件颇伤脑筋之事,谈话冗长曲折,连听者也很吃力。谈至中途,阿咪蹦跳而来,无端地仰卧在我面前了。这客人正在愤慨之际,忽然转怒为喜,停止发言,赞道:“这猫很有趣!”4便欣赏它,抚弄它,获得了片时的休息与调节。

4 对比反差

前一秒还在“愤慨”,下一秒就转怒为喜,人物情绪的转换不仅极快速,而且反差极大,显得滑稽好笑。更有趣的是,让客人的愤怒情绪轻轻落地的,不是什么深奥圆熟的道理劝说,却是一只可爱的小动物,不禁让人感叹,被世间俗务所累的人,内心也有柔软纯真的部分。

有一个客人带了个孩子来。我们谈话,孩子不感兴趣,在旁枯坐。我家此时没有了小主人可陪小客人,我正抱歉,忽然阿咪从沙发下钻出,抱住了我的脚。于是大小客人共同欣赏阿咪,三人就团结一气了。

后来我应酬大客人,阿咪替我招待小客人,我这主人就放心了。原来小朋友最爱猫,和它厮伴半天,也不厌倦;甚至被它抓出了血也情愿。因为他们有一共通性:活泼好动。

女孩子更喜欢猫,逗它玩它,抱它喂它,劳而不怨。因为她们也有个共通性:娇痴亲昵。

写到这里,我回想起已故的黄猫来了。这猫名叫“猫伯伯”。在我们故乡,伯伯不一定是尊称。我们称鬼为“鬼伯伯”,称贼为“贼伯伯”。故猫也不妨称为“猫伯伯”。大约对于特殊而引人注目的人物,都可讥讽的称之为伯伯。这猫的确是特殊而引人注目的。我的女儿最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