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4
4 揶揄反讽
“用医牛的法子”给人治病,讽刺患者“蠢笨如牛”,没有一点“人脑子”。写“差不多先生”去世,没有用讳语,而用了含有讥讽意味的“一命呜呼”,表现出作者对此类人鄙夷不屑的态度。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5
5 正话反说
文章读到此处时,读者已能判定作者对“差不多先生”是什么态度。作者非常反感这类人的“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却故意说“大家都很称赞”,还称其为“大师”,将嘲讽之意推向了极致。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阅读赏析
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博闻强识,思维敏锐,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就木之时,作为领头人之一,发表诸多重要的文艺理论来提倡文化与思想的革新,坚决摒弃腐朽落后的封建传统。这个幽默的小短篇就是以塑造典型形象为方法,讽刺批判了那些态度敷衍、做事马虎的人。
“差不多”的名字很怪异,但“差不多先生”绝非虚构的人物。
这篇文章里的幽默是发人深省的,作者看似在温和地嬉笑,实则暗藏着“恨铁不成钢”的怒骂,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那么,作者为什么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进行批判呢?是因为这种敷衍马虎的处世哲学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文章虽然通篇都只讲了一个人的言行,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先生”。当人们严厉地批评指责某些负面现象时,大多数人很少联想到自己,而当这个问题以一种幽默逗趣的方式被指出来时,很多人则会默默地自觉反省。于是,我们惭愧地发现,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先生”。
这就是幽默讽刺的写作手法所具备的力量,它让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批评指责变得易于接受。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创作这篇文章,是真心希望国民能改正弊端,积极向上,而不是“为骂而骂,为笑而笑”。
阅读延伸
1.你认为第三段中“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是什么意思?暗示了什么?
2.差不多先生的死亡隐喻了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担忧?
3.通过你的观察,你发现人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普遍存在的坏习惯?试着模仿本文的方法写作一篇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