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2 / 2)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6

6 富有创新

为了论证“以简御繁”的境界,作者极具创意地把“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置于大哲学家“手心里”,两相对比,一大一小,一轻一重。想象独到,标新立异,创意十足。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7

7 对比论证

至此,学问的境界已经达到了第六层。是真学问,还是假学问?作者只用一个标准来对比判断,那就是“自己是否会运用手里的学问”。二者对比,论点更加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8

8 自然收尾

八层境界逐一分析完后,作者自然而然地结束了全文。与开头一样,不赘言不啰嗦,却又给读者回味无穷之感。

阅读赏析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若论做学问的高深程度,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一定可以排得上名。正如他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的这篇演讲,篇幅不长但哲理很深。

怎样才算做学问?做学问会经过几重境界?梁漱溟先生如是说: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这与林语堂先生在《怎样才是真正的受过教育》一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一个人若想从“受教育”上升到“做学问”的高度,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能提得出问题,亦能融会别人的主张,层层递进,直至达到通透的境界。

此外,本文的行文也是一大亮点。分点论析、分层递进的行文风格清晰明了,让人读后一目了然。这样的文章布局构思巧妙,随意自然,不拘一格,可谓演讲文的范例佳作。

阅读延伸

1.比喻论证是立论的论证方法之一,它的作用是什么?

2.有人说,如果做学问还有第九层境界,应该是“知行合一”。对此,你如何理解呢?

3.在学习学科知识时,你有没有体会过“以简御繁”的境界,即书本越读越薄,知识从零散到系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