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探索思考
学问是什么?在这个人人崇尚学问、追求学问的时代,做学问似乎不再高不可攀。但做学问真的那么随意、那么简单?不,它需要精益求精的严谨、日复一日的坚持,更需要渊博丰富的知识、广阔深刻的思维。对此问题,早在1928年中山大学哲学系的讲堂上,梁漱溟先生已作过富于哲学性的演讲。
阅读批注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1
1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什么是学问?一开篇,作者就直截了当地点明论题,不赘言不啰嗦,而此论题正好与文章标题相吻合。在议论文中,有的论点就是标题,有的论点在开头,也有的在结尾。此外,还有一种文章的论点不会直接点明,需要读者通过阅读去提炼与总结。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2
2 举例论证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来解释自己是如何走上“做学问”这条路的,那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借此说明,要想做真正的学问,就得有一颗不断发问与求证的心。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3
3 总括性语句
短短的一句话,承上启下,衔接自然,使文章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4
4 举例论证
用胡适之先生的事例为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作注解,来论证想做学问,首先要有自己的判断,即使很浅薄,也亲切有味,能打动人。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会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5
5 比喻论证
此处,作者把“做学问”比作树木生根发芽。有了最初的一点主见,即“萌芽”,学问才能做得越深,树也才能长得繁密茂盛。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令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