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探索思考
有人说,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这话真是太棒了!一方天地,一缕书香,就能带人遨游于书的海洋,或谈古论今,或上天入地……读书,并不仅仅是现代人的专利,很多大师学者都嗜书如命,比如我们的季羡林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酷爱读书的人。
阅读批注
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1
1 正反对比,突出重点
文章开篇,作者自称为“最枯燥乏味的人”,“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由此更加凸显“读书”在作者生命中是何等重要,何等珍贵!
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似痴。《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来看,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2
2 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包括书籍,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处,作者从叔父和自己的视角分别来看待“闲书”,并说明只要学会“取其精华”,读闲书也不全是坏事。
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Herich Lüders),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3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3 引题但不破题
作者并不直接列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几部书,而是先向读者介绍两位著作大师,他们的著作和学说对季羡林老先生的专业研究帮助极深。
吕德斯是世界公认的梵学大师。研究范围颇广,对印度的古代碑铭有独到深入的研究。印度每有新碑铭发现而又无法读通时,大家就说:“到德国去找吕德斯去!”可见吕德斯权威之高。4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从核心部分起,滚雪球似的一直滚到后来成型的大书,其间共经历了七八百年。谁都知道其中有不少层次,但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弄清层次问题的又是吕德斯。在佛教研究方面,他主张有一个“原始佛典”(Mrkan),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欧美一些学者不同意,却又拿不出半点可信的证据。吕德斯著作极多。中短篇论文集为一书《古代印度语文论丛》,这是我一生受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这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极为枯燥的,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本极为有味、极有灵感的书,读之如饮醍醐。5
4 引用论证
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到德国去找吕德斯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由此可见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吕德斯也是研究印度碑铭数一数二的人物。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作者崇敬吕德斯的原因。
5 紧扣文题
在借助多种事例证明吕德斯的厉害之处后,作者巧妙地回归文题,谈到了吕德斯的中短篇论文集。这也是作者在本文首次提起的、一生受益无穷的著作之一,可见此文集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之重。
在中国,影响我最大的书是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别是《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同吕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说空话,无证不信。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常想,寅恪先生从一个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剥春笋,每剥一层,都是信而有征,让你非跟着他走不行,剥到最后,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结论,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没有法子不信服。6寅恪先生考证不避琐细,但绝不是为考证而考证,小中见大,其中往往含着极大的问题。比如,他考证杨玉环是否以处女入宫。这个问题确极猥琐,不登大雅之堂。无怪一个学者说:这太Trivial(微不足道)了。焉知寅恪先生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风。在这个问题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看法是不一样的。寅恪先生是从看似细微的问题入手探讨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论坚实可靠。看来这位说那样话的学者是根本不懂历史的。
6 比喻论证
用“剥春笋”来比喻对学问的层层研究,形象生动,极具想象力。其实,很多文学大师都喜欢用“春笋”来比喻某类事物,你也不妨试着把它用在需要的地方,让它为你的文章增添一抹亮色。
在一次闲谈时,寅恪先生问我:《梁高僧传》卷二《佛图澄传》中载有铃铛的声音——“秀支替戾周,仆谷劬秃当”是哪一种语言?原文说是羯语,不知何所指?我到今天也回答不出来。7由此可见寅恪先生读书之细心,注意之广泛。他学风谨严,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以给人以启发。读他的文章,简直是一种最高的享受。读到兴会淋漓时,真想“浮一大白”。
7 举例论证
作者列举自己与寅恪先生的事例,真实可信,确凿充分。一个读书细心,学风严谨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中德这两位大师有师徒关系,寅恪先生曾受学于吕德斯先生。这两位大师又同受战争之害,吕德斯生平致力于Molnavarga之研究,几十年来批注不断。“二战”时手稿被毁。寅恪生平致力于读《世说新语》,几十年来眉注累累。日寇入侵,逃往云南,此书丢失于云南。假如这两部书能流传下来,对梵学国学将是无比重要之贡献。然而先后毁失,为之奈何!
我最喜爱的书
我在的专业书籍也不包括在里面,因为太冷僻。8
8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季老先生在谈完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及其著作后,以“我最喜爱的书”作为小标题开启下文,并对“书”的选择范围作了界定,自然而然地呼应了文章标题。
一、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这一部书,很多人都认为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个人同意这个看法。平常所称的《二十四史》中,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记》之项背。
《史记》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司马迁的天才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他无端受了宫刑,以致郁闷激愤之情溢满胸中,发而为文,句句皆带悲愤。9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9 哲理深刻
司马迁的《史记》人尽皆知。这部著作之所以是史书界的翘楚,是因为其作者有着异于常人的丰富而曲折的经历。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平时在写文章时,不管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要尽可能地源于生活,有感而发。这样我们的文章才能扎实有深度,引起他人的共鸣。
二、《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