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2 / 2)

6 论述

收获之一:在德国大学学习期间,作者感悟到写论文一定要“新”,要有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视角,这样学术才能每日精进。很多年后的今天,季老的这个感悟,无论对莘莘学子,还是学术界人士,都启迪颇深。作者在大学期间学到的这个收获如此重要,如此难得,有力地论证了“大学仍然要上”的总论点。

我拿到博士论文题目的过程,基本上也是这样。我拿到了一个有关佛教混合梵语的题目,用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写成卡片,又到处搜寻有关图书,翻阅书籍和杂志,大约看了总有一百多种书刊。然后整理资料,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写出提纲,最后写成文章。

我个人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儿呢?我觉得,那几千张卡片,虽然抄写时好像蜜蜂采蜜,极为辛苦;然而却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文采,或者无法表现文采。于是我想在论文一开始就写上一篇“导言”,这既能炫学,又能表现文采,真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我照此办理。费了很长的时间,写成一篇相当长的“导言”。我自我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认为教授一定会大为欣赏,说不定还会夸上几句哩。我先把“导言”送给教授看,回家做着美妙的梦。我等呀,等呀,终于等到教授要见我,我怀着走上领奖台的心情,见到了教授。然而却使我大吃一惊。教授在我的“导言”前画上了一个前括号,在最后画上了一个后括号,笑着对我说:“这篇导言统统不要!你这里面全是华而不实的空话,一点新东西也没有!别人要攻击你,到处都是暴露点,一点防御也没有!”7对我来说,这真如晴天霹雳,打得我一时说不上话来。但是,经过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觉到,教授这一棍打得好,我毕生受用不尽。

7 引用论证

面对作者自我感觉良好的“导言”,教授非但没有称赞,反而不留情面地批评推翻了,只因里面毫无新意。在此处,作者直接引用教授的话,不仅具有权威性,说理也更加深刻、透彻。

第二件事情是,论文完成以后,口试接着通过,学位拿到了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从卡片上抄入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8要知道,在三年以内,我从大学图书馆,甚至从柏林的普鲁士图书馆,借过大量的书籍和报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当时就感到十分烦腻。现在再在短期内,把这样多的书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腻味就多腻味。然而老师的教导不能不遵行,只有硬着头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论文中引用的大量出处重新核对一遍,不让它发生任何一点错误。

8 论述

收获之二:论文完成后,“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错误。虽然作者当时对此颇为烦腻,但还是硬着头皮、耐着性子一一核对。这种“呆板”的工作,却成为作者一生受益的财富。这笔财富的拥有与“上了大学”密不可分。

后来我发现,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在读校样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来一一仔细核对。一个研究室里的人,往往都参加看校样的工作。每人一份校样,也可以协议分工。他们是以集体的力量,来保证不出错误。这个法子看起来极笨,然而除此以外,还能有“聪明的”办法吗?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9读过校样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呢?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我想改几句中国古书上的话:德国人其智可及也,其笨(愚)不可及也。

9 举例论证

德国人是怎样精益求精的呢?作者用实例加以论证。读校样时,整个研究室的人一起参与。如此认真核校过的书错误很少,甚至一个错误没有,可谓举世闻名。

反观我们中国的学术界,情况则颇有不同。10在这里有几种情况。中国学者博闻强记,世所艳称。背诵的本领更令人吃惊。过去有人能背诵四书五经,据说还能倒背。写文章时,用不着去查书,顺手写出,即成文章。但是记忆力会时不时出点问题的。中国近代一些大学者的著作,若加以细致核对,也往往有引书出错的情况。这是出上乘的错。等而下之,作者往往图省事,抄别人的文章时,也不去核对,于是写出的文章经不起核对。这是责任心不强,学术良心不够的表现。还有更坏的就是胡抄一气。只要书籍文章能够印出,哪管它什么读者!名利到手,一切不顾。我国的书评工作又远远跟不上。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往往“为贤者讳”,怕得罪人,一声不吭。在我们当前的学术界,这种情况能说是稀少吗?我希望我们的学术界能痛改这种极端恶劣的作风。

10 对比论证

在论证完“上大学的第二个收获”——德国学术界精益求精后,作者用“我们中国的学术界”加以对比论证。即使是一些大学者的著作中也有若干差错,更有甚者,著书立说只为名利,毫不严谨,错误百出。通过本段与上段的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深刻,更加周密。

我上了9年大学,在德国学习时,我自己认为收获最大的就是以上两点。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卑之无甚高论。我不去争辩。我现在年届耄耋,如果年轻的学人不弃老朽,问我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讲,我就讲这两点。11

11 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九年的大学生涯是季羡林先生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期间,他收获了两个最重要的感悟。假若再给他选择的权利,他仍然要上大学,而且还学习“这一套”。即使年届八十,大学时学到的感悟仍然历久弥新,值得传承。这样的结尾张弛有度,很好地总结了全文。

阅读赏析

季羡林先生被世人称颂为“国学大师”,但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头衔。在他所著的《病榻杂记》一书中,他诚恳地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顶桂冠,还给他一个“自由自在身”。即使如此,季羡林先生严谨治学的作风,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还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喜欢读书、认真做学问的人们。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写于1991年5月,春末夏初的日子温暖舒适,80岁的季老在书桌前回忆往事,他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深入浅出地论证了上大学的重要性。“求新求变”“精益求精”是他大学里的两大收获,令他毕生受益不尽。这两大收获也正是他想分享给年轻人的两大智慧。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上还是不上?怎么去上?这是季老苦苦思索过的问题。作为后辈的我们,其实也不妨问问自己,“假若我再上一次小学”“假若我有机会再去做XX事情”,我们是否会更好地把握机会?殊不知,人生没有重来路,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只要认真度过,不愧我心,就能像季老一样,回忆里尽是满满的收获、累累的硕果。

阅读延伸

1.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2.散文式议论文是中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撒手锏”。回忆一下,你还读过哪些优秀的散文式议论文?

3.针对作者分享的两大收获,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新见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