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探索思考
大学是什么?它是知识和思想的集聚地,是人人梦寐以求的精神殿堂,是儒家著作《大学》中阐发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季羡林老先生不惜花费九年时间在大学潜心研学,他以散文式的文笔、议论文式的严谨告诉我们:“上一次大学”是多么必要而珍贵!
阅读批注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少年来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
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
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1
1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关于“要不要上大学”的假命题,作者曾经被两个答案左右。但最后,他用“仍然”“偏偏”等字眼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毫不含糊地提出了论点:大学还要上,知识还要学,而且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在写议论文时,关于论点的提出,一定要非常鲜明,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我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而又偏偏要学现在这一套呢?没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过觉得,我走过的这一条道路,对己,对人,都还有点好处而已。我搞的这一套东西,对普通人来说,简直像天书,似乎无补于国计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进国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经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一套冷僻的东西与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真似乎有某种联系。其中消息耐人寻味。
我们不是提出了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发扬爱国主义吗?这一套天书确实能同这两句口号挂上钩。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日本梵文研究的泰斗中村元博士在给我的散文集日译本《中国知识人の精神史》写的序中说到,中国的南亚研究原来是相当落后的。可是近几年来,突然出现了一批中年专家,写出了一些水平较高的作品,让日本学者有“攻其不备”之感。这是几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实际上,中国梵学学者同日本同行们的关系是十分友好的。我们一没有“攻”,二没有争,只是坐在冷板凳上辛苦耕耘。有了一点成绩,日本学者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觉得过去对中国南亚研究的评价过时了。我觉得,这里面既包含着“弘扬”,也包含着“发扬”。怎么能说,我们这一套无补于国计民生呢?2
2 形散神不散
看到这个词,你可能会疑惑,“形散神不散”不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吗?其实,散文和议论文并非彻底对立的,它们完美融合的见证就是“散文式议论文”——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议论文的严谨。本文即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式议论文。以上这两段文字看似与论点关联性不强,但它们是对论点的补充说明,从侧面对论点做了强有力的支撑。
话说远了,还是回来谈我们的本题。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长的:在中国念了4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5年,才获得学位。我在上面所说的“这一套”就是在国外学到的。我在国内时,对“这一套”就有兴趣,但苦无机会。到了哥廷根大学,终于找到了机会,我简直如鱼得水,到现在已经坚持学习了将近六十年。3如果马克思不急于召唤我,我还要坚持学下去的。
3 事实论据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来证明“大学仍然要上”的论点。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真实可信,极具说服力。相反,光有论点或者空发议论都不容易令人信服。
如果想让我谈一谈在上大学期间我收获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难的。在德国学习期间有两件事情是我毕生难忘的,这两件事都与我的博士论文有关联。4
4 证明式结构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采用证明式结构,在下文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上大学的两大收获”,令人受益终生。证明式结构是议论文的构造方式之一,即先提出总论点,然后用一系列事实加以证明。议论文的构造方式还有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正反对比式结构、归纳式结构,等等。一般而言,议论文的每个命题都可按这几种结构形式进行构思,你平时不妨有针对性地练习“一个命题,多种构思”,开拓思路,拓展思维。
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先谈一谈德国的与博士论文有关的制度。当我在德国学习的时候,德国并没有规定学习的年限。只要你有钱,你可以无限期地学习下去。德国有一个词儿是别的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永恒的大学生”。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
写博士论文也有一个形式上简单而实则极严格的过程,一切决定于教授。在德国大学里,学术问题是教授说了算。德国大学没有入学考试。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进入任何大学。德国学生往往是先入几个大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认为某个大学、某个教授,对自己最适合,于是才安定下来。
在一个大学,从某一位教授学习。先听教授的课,后参加他的研讨班,最后教授认为你“孺子可教”,才会给你一个博士论文题目。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搜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经教授过目。论文写成的年限没有规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长则漫无限制。拿到题目,十年八年写不出论文,也不是稀见的事。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于教授,院长、校长无权过问。5
5 形散神不散
以上三段都在介绍德国关于博士论文的制度:无年限限制的学习,得来不易的论文题目,漫漫无期的论文撰写……这些文字丰富了读者的认知经验,为更好地理解后文的“两个收获”做铺垫。
写论文,他们强调一个“新”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见解不论大小,唯新是图。论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6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学术才能“日日新”,才能有进步。否则满篇陈言,东抄西抄,饾饤拼凑,尽是冷饭,虽洋洋数十甚至数百万言,除了浪费纸张、浪费读者的精力以外,还能有什么效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