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秘诀(2 / 2)

做得蒙胧,这便是所谓“好”么?答曰:也不尽然,其实是不过掩了丑。7但是,“知耻近乎勇”,掩了丑,也就仿佛近乎好了。摩登女郎披下头发,中年妇人罩上面纱,就都是蒙胧术。人类学家解释衣服的起源有三说:一说是因为男女知道了性的羞耻心,用这来遮羞;一说却以为倒是用这来刺激;还有一种是说因为老弱男女,身体衰瘦,露着不好看,盖上一些东西,借此掩掩丑的。从修辞学的立场上看起来,我赞成后一说。现在还常有骈四俪六,典丽堂皇的祭文,挽联,宣言,通电,我们倘去查字典,翻类书,剥去它外面的装饰,翻成白话文,试看那剩下的是怎样的东西呵!?

7 逻辑严密

议论文讲求逻辑严密清晰,本段首句照应前文作古文的“秘诀”——蒙胧,并指出了蒙胧的作用——掩丑。清晰严密的论证过程,不仅让读者一目了然,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和判断。写作时,合理使用总结概括性的语句,会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合乎逻辑。

不懂当然也好的。好在那里呢?即好在“不懂”中。8但所虑的是好到令人不能说好丑,所以还不如做得它“难懂”:有一点懂,而下一番苦功之后,所懂的也比较的多起来。我们是向来很有崇拜“难”的脾气的,每餐吃三碗饭,谁也不以为奇,有人每餐要吃十八碗,就郑重其事的写在笔记上;用手穿针没有人看,用脚穿针就可以搭帐篷卖钱;一幅画片,平淡无奇,装在匣子里,挖一个洞,化为西洋镜,人们就张着嘴热心的要看了。况且同是一事,费了苦功而达到的,也比并不费力而达到的可贵。譬如到什么庙里去烧香罢,到山上的,比到平地上的可贵;三步一拜才到庙里的庙,和坐了轿子一径抬到的庙,即使同是这庙,在到达者的心里的可贵的程度是大有高下的。作文之贵乎难懂,就是要使读者三步一拜,这才能够达到一点目的的妙法。

8 逻辑严密

此句类同上段首句,在分析了作古文的“蒙胧秘诀”后,紧接着论证“秘诀”之二——难懂。工整的逻辑安排,可以使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结构,了解论证过程。

写到这里,成了所讲的不但只是做古文的秘诀,而且是做骗人的古文的秘诀了。但我想,做白话文也没有什么大两样,因为它也可以夹些僻字,加上蒙胧或难懂,来施展那变戏法的障眼的手巾的。9倘要反一调,就是“白描”。

9 紧扣论点,收束全文

作者用大段篇幅、多个论据论证了作古文的秘诀和方法后,点出其“骗人”的本质。无论是做古文,还是白话文,这些不过是“障眼法”而已,也就否定了“作文秘诀”的存在。这与文章开头提出的论点首尾呼应,有力地收束了全文。

“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10

10 延伸论点

在严密论证了“作文没有秘诀”的论点后,作者提出了“白描”写法。“白描”虽然没有秘诀,但它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却值得所有写作者学习。寥寥数语,总结全文,也使论题更加立体饱满。

阅读赏析

说起鲁迅先生,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的。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自从1906年,25岁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开始写作算起,直至1936年病逝,30年间,先生创作了千万字有余的作品。其中,不仅有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多种体裁,还有很多书信与编校书稿。

鲁迅先生这样丰富而扎实的写作经验,吸引了很多爱好写作的人去请教“作文秘诀”。于是,先生作为回应和答疑,在1933年便有了这篇《作文秘诀》。文章开头,他先是直接明确地点出“作文并无秘诀”的论点,接着从各行各业的确有传承,但“祖传作家很少见”进行了论证。

写到这儿,鲁迅先生似乎不想扫大家的兴,谈起了做古文的秘诀和方法。然而,很快他又鲜明地指出,这是骗人的把戏,作文并没有秘诀。鲁迅先生这样曲折往复的论证方法,不仅让读者大为惊叹,也更深刻有力地点明了论点,可谓写议论文的高超技法。到此,先生并没有结束全文,而是用简短的几句话提出了“白描”的方法,好像在对喜欢他的读者奉上写作的真正要道。文章的论点也随之得以延伸,更加立体、丰富、饱满。

其实,不管写哪种体裁的文章,“白描”的确最见功夫。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写于1981年的文章《重读鲁迅先生的》结尾处,这样写道:“鲁迅先生的这四句‘秘诀’: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其实是作文的要道,对咱们非常有用,应该把它看作座右铭。”

阅读延伸

1.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回顾全文,作者用了哪些论据论证论点呢?

2.《作文秘诀》在语言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3.你在写作议论文时,最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请简要说说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