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拾梦记(2 / 2)

我站在一旁怀着凭吊古迹似的心情,这老人天真的问话却几乎使我失笑。

那店伙年轻呢,看年纪不过二十开外,懂得的历史未必多,“小姐”这名词在他心里岂不是一个娇媚的尤物?我只得替她补充:金小姐,那是几十年前的称呼,如今模样该像母亲似的一位老太太了。听着我的解释,那店伙禁不住笑了起来。

人生有时不缺乏意外的奇迹,这一问也居然问出了端倪。我们依着那烛铺的指点,又辗转访问了两处,薄暮时到了巷尾一家古旧的黑漆门前。

剥啄地叩了一阵,一位祥和的老太太把我们迎接了进去。可是她不认得这突兀的来客。

“找谁,你们是找房子的?”

“不,是找人,请问有一位金小姐可住在这里?”

主人呆了半天,仿佛没有听清意思。“哎哟!”母亲这一声却忽然惊破了小院黄昏的静寂,她惊喜地一把拖住了主人。

“哦,你是金妹!”

“哦,你是……三姐!”

夜已经无声地落在庭院里了,还是霏霏的雨。从一对老年人莹然欲涕的眼睛里,我看出比海还深的人世的欢喜与辛酸,体味着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奥妙的意思。

我的心沉重得很,也轻松得很。11我像在一霎时间经历了半世纪。感谢幸运降临于我不幸的母亲!

11 矛盾

作者的心情之所以沉重,是因为痛恨命运的无常、战乱的无情,让多少普通百姓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同时作者又感到轻松,却又是因为命运的神奇,让失散多年的姐妹终于重逢,故而产生了如此矛盾的心情。矛盾修辞是用两种不相协调、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同一件事物,通过强烈反差来增强所要表达的语义,达到“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

把母亲安顿在她旧侣的家里,我自己仍然在旅舍里住着。

春快要阑珊了!天气正愁人,我在苏州城里连听了三天潺潺的春雨。冒着雨我爬过一次虎丘,到冷落的留园和狮子林徘徊了一阵。我爱这城市的苍茫景色,静的巷,河边的古树,冷街深闭的衰落的朱门。可是在这些雾似的情调里,有多少无辜的人们,在长久的岁月中度着悲剧生涯?12

12 借景抒情

“阑珊”“冷落”“苍茫”“深闭”“衰落”勾勒出一幅悲情画面,所要表达的正是文章主旨,作者由母亲的悲惨遭遇而联想到更多的苦难人,由己及人,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但我为母亲的奇遇高兴。五十年旧梦从头细数,说是愁苦也许是快乐。人类的聪明并不胜如春蚕,柔情的丝缕抽完了还愿意呕心沥血;一生的厄运积累得透气的空隙也没有,有时只要在一个——仅仅一个可以诉苦的人面前赢得一声同情和温喟,也可以把痛苦洗涤干净。我不能想象母亲的情怀,愿这次奇遇抖落她过去的一切……

第四天晚上离开苏州时,天却晴了,一钩新月挂在城头,天上鳞鳞的云片都镶着金边。——好会捉弄人的天!13路畔一带婆娑的柳影显得幽深而宁静,却有蹄声嘚嘚,穿过柳荫,向那行色倥偬的车站上响去。别了,古旧的我的母乡苏州!明儿我们看得见的,是天上那终古不变的旧时明月!

13 对比、反衬

来时一连多日都是阴雨天气,去时“天却晴了”,连天上的云都镶着金边,通过前后天气的对比,来反衬命运的反复无常。

别离的哀伤又在刺着衰老的心了。可是从母亲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片从来没有的光辉。“嗳,总算看见她了!做梦也想不到。她约我秋天再来,到她家里多住一阵子。也好,大家都老了,多见一面是一面。”我知道,她在庆幸她还了多少年来的夙愿。

可是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时局起了激变。

在上海暴风雨的前夜,母亲回到了残破的家乡,一年半来她就像被扔在一边似的生活着;而她的早已无家的母乡,落入魔掌也一年多了。在这风雪的冬天,破楼上摇曳着的煤油灯下,不会埋怨这年代的过于冷酷吗?14我不禁时时想起我的母亲,和这场战争中一切母亲的命运。15

14 借喻

作者将上海的沦陷比作“暴风雨”,将日本法西斯占领上海比作“落入魔掌”,受时代背景所限是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此外,用“残破的家乡”“风雪的冬天”“破楼”“摇曳的煤油灯”等词勾勒出的凄惨画面也表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用喻体代替本体,且句中并不出现本体和喻词,借喻的修辞手法能产生更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练。

15 主题升华

作者将母亲艰难度日的悲剧命运与战乱给天下所有母亲带来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悲剧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既传达了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同时也升华了文章主题,主旨立意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可是母亲却惦记着苏州,惦记着苏州的旧侣,絮絮地从信里打听消息。可怜的母亲,我可以告诉您吗?您的母乡正遭着空前的浩劫。您的唯一的旧侣,我不敢想象她家里的光景。有一时我常常把一件事情引为**,那就是那一次苏州的旅行,我想如果把那机会放走了,怕也要永远无法挽回。但我如今倒有些失悔了,没有那一次坠梦的重拾,也许这不幸的消息给她的分量还要轻些?我又怀着一种隐忧:“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母亲说过她愿意长眠在祖茔所在的乡土,她会不会再在晚年沦入奴隶的厄运?

阅读赏析

柯灵,中国散文家、电影剧作家。抗战时期,他潜居上海,写文章、编刊物,记录时代印记,揭露日寇残暴罪行,是上海“孤岛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柯灵先生说:“我以杂文形式驱遣愤怒,而以散文的形式抒发忧郁。”《苏州拾梦记》正是一篇哀伤悲戚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母亲的苦难人生开篇,为下文“苏州拾梦”做了铺垫,同时奠定了全文凄苦哀痛的情绪基调。文章语言平实、感情真切,既有寻访情节中对母亲情绪、语言、表情等方面的描写,也有作者从旁观者角度产生的情感感悟,文章情景互衬交融,探讨了人生意蕴,立意高远。文章结尾以小见大,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以及人类的悲欢联结起来,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坚定的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态度和立场,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永不向苦难低头的顽强精神。

阅读延伸

1.作者将母亲出嫁、颠沛流离、姐妹重逢等情节穿插交替,请简述这样写的好处。

2.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又怀着一种隐忧”具体是指什么?

3.本文立意高远,以小见大,以母亲的悲惨经历来映射动**时局,字里行间传递着作者高尚的家国情怀。请选择文中对应语句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