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一日间(1 / 2)

陈伯吹

探索思考

贵阳花溪是贵州著名的旅游胜地,素有“高原明珠”的美誉。她将真山真水、田园特色、民族风情融于一身,陈毅元帅曾为花溪作诗一首:“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而在陈伯吹先生的笔下,花溪又化身为一位青春少女,向我们款款走来。

阅读批注

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丘迟1

1 引用

本句出自南北朝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下一句是“抚弦登陴,岂不怆悢”,大意是战火纷飞,遥见故国旗鼓,心中伤怀不已。作者因祖国深陷战乱,心生同感,故引用此诗句,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引用诗句开篇,为文章蓄势,能起到总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烽火几乎燃烧到了贵阳,我怀念着花溪,拉开了心幕,涌出一年前的回忆。这旧梦:温暖,美丽,依然像珍珠一般的鲜明。

经由图云关,到达贵阳。在城郊已望见了数十个烟囱;又看见了热闹的市街,富丽的店肆,以及熙来攘往的人们。虽然阴晦的天空,依旧暴露了“天无三日晴”的姿态;然而“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分银”的谚语的迹痕,似乎杳不可见了。2

2 引用谚语

引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谚语使得文章生动有趣,而“热闹的市街”“富丽的店肆”以及“熙来攘往的人们”,正是“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分银”的痕迹,“杳不可见”的明证,也说明了没有什么事物是一成不变的。

贵阳,已非旧时面目,曾经有人赞美她说:“地狱变成天堂”!其然?岂其然乎?所可惜的,只是高物价的天堂!

朋友很诚恳地向我说:“过贵阳而不上花溪,如入宝山而空手归来!”

这是多么诱人而且有力的劝告,于是我在候西南公路局的交通车的时间里,在仅有的旅费中,支付了八个钟点,两百元法币,给了花溪;这也许是最最吝啬的一个游客了。

天空有微雨,却又仿佛射出阳光来,这是江南的一种养花天气,是阴晴莫测的天色,所以在旅店门口踌躇了好久,这又是“不成大事”的书生的坏脾气。侍役却在旁边告诉我说:

“先生!贵州的天气,在这早春的季节,老是这么样的;白天不大会下雨,可是一到黑夜,又得细雨绵绵了。”

我感谢他,也佩服他的善观气色,终于走出了门口。

在雨丝时飘时止,阳光欲露又掩的间歇里,3蹄声得得,上坡下坡,我坐在**动的马车上,断然上花溪去了。行行重行行,直等到走了两个半钟点以后,才迟迟地到了望眼欲穿的花溪。游客们都说“这马跑得不错;车子还快的”。我想到“路遥知马力”,一腔怨愤,也随着马的疲惫的嘘气声中,忽然间消失了。恰好此时淡淡的阳光,透出云层,把山野耀得微亮,精神不觉也就爽快起来。先在镇上小饭店里,吃了一顿简单的饭,因为时候已近午刻了。然后大踏步地走向花溪,可是失望得很,那是一块多么平凡的地方,像普通的乡村一模一样。

3 前后照应

与前文的“微雨”和“仿佛射出阳光”相照应,使得文脉相通,结构严谨,加深读者印象,“时飘时止”“欲露又掩”的动态描写形象地描述了阴晴莫测的天气,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不过,如果你嚼过橄榄的,你就得爱它那么样的滋味;她给予你的味道,也正是如此,当你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失望里,会愈走愈高兴,愈看愈惬意,直等到你走完了,看完了,还依恋地不忍和她分手。

真的,如实说来,花溪的确没有什么特致难忘的景色,或者艳丽动人的地方。她的美只是在山、水、树木、花草,甚至于村舍和田野的均匀和配合,远在艺术的美感律上,所谓“多样的统一”。4她是一盘谐和的彩色,她是一幅匀称的图案,她是一个健康美丽的少女,只浓妆,不浓抹。5

4 欲扬先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