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探索思考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不同地区的春节,有着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如何度过的呢?老舍先生以如椽之笔,通过京味的语言和“俗白”的风格,带我们走进热闹非凡的春节氛围,体味那极具年味儿的回忆。
阅读批注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1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2
1 引用
作者开篇后即引用俗语,一方面生动说明北京最冷的时候从腊七腊八开始,另一方面以逗趣的语言吸引读者眼球。俗语浅显易懂、简练形象,往往能避免行文的扁平,加强语言的生动,恰当引用可造就文章的点睛之笔。
2 比喻
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米与豆的集合描写成“农业展览会”,既写出了腊八粥用料的丰富,又形象地表现出腊八粥的浓稠与香甜,很有画面感。同时,轻松幽默的表达增添了文字的亲和力,自然流露出对丰收的自豪感。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3
3 叙述、描写
此处既有对泡腊八蒜的叙述,又有对腊八蒜的细节描写,两者自然融合,描摹出腊八蒜的可口,更突显了年节的氛围。可见在行文时,叙述与描写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可以相互交织、配合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4
4 抓住重点
过年的场景离不开儿童,有了儿童,年味儿才更加浓郁。儿童的活动在文中反复出现,他们使北京的春节不再是一张简单的民俗活动清单,而是有声有色、有光有影,异彩纷呈。这正体现了以重点突显特点的表达特色。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5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5 叙述
使用时间节点的词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腊八起”“过了二十三”“除夕”等词语形成一条时间纵轴,将春节按时间顺序串联成文,意在顺承转换,使文章整体表达更加流畅。但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时要主次分明,在重点处着墨,避免“流水账”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