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探索思考
你听过雨的声音吗?雨打落在地面、玻璃窗、屋顶上,奏响的美妙音乐,也带给人无尽的思考。季羡林先生在清晨听到雨声,这雨声带给他的有欣喜、有快乐、更有美好的祝愿,这究竟是怎样的雨声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
阅读批注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1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2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3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1 转折句,欲扬先抑
对于需要极度安静的人来说,细密的雨声本是“欲去之而后快”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季羡林先生通过“极为讨厌”的抑,衬托出后文“此时有声胜无声”的扬,突显了听雨给人带来的喜悦。
2 通感
“喜悦”的意味是非常抽象的,季羡林先生通过“饮了仙露”“吸了醍醐”“飘飘欲仙”这样具体的感受,将“无量的喜悦”具象化,更加真切地表现了先生听雨时的感受。
3 排比
通过这个排比长句,季羡林先生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有各种声音,更有通过声音想象开去的画面,声与画相结合,生动再现了雨声时高时低、时断时续的场景。本句对雨声的形容极尽细致,无论是“慢、急、响、沉”等字,还是“弹素琴”“舞霹雳”等词句,都是描写雨声的经典词汇。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 红楼梦 》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