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2 / 2)

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4

4 心理描写

作者因心系农民而“忧心如焚”,下一刻梦境就成为现实,此刻盼雨的急反衬出下文雨来时的喜。恰当的心理描写能够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所想,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5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5 拟人

雨来时,麦田里的作物仿佛都成了努力生长的孩童,尽情地吸收水分。拟人的运用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带着读者亲临麦田在雨中生长的氛围,共同感受雨来时的喜悦。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6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7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6 过渡句、形散神聚

巧妙将思绪从麦田拉回眼前,从想象聚焦到现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思绪在何处,“听雨”始终是贯穿文章的中心脉络,形散而神聚。

7 回环

将前后语句组织成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事物间的有机联系。使用回环可以令语句整齐匀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此处,作者用“生”与“逝”的回环表现了涟漪无穷尽的状态,语言灵动而又充满哲思。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8

8 首尾呼应

结尾对雨的祝祷呼应了开篇的“珍贵”二字,在结构上使文章完整而严谨,在寓意上更加深远,余味无穷。

阅读赏析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国学家、语言学家,文中所说的“死文字”即已失传的吐火罗文,清晨的雨声让“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让“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听雨》写于1995年,当时的季老已年过耄耋,他由听雨而引发的思索、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感悟,都通过质朴自然的文字流淌而出,引领读者一同聆听雨声,让我们在雨声中思考、感悟。

意蕴深远是文章的可贵品质。文末,季羡林先生在雨声中如同孩童般热切地祝祷着,表现出他心系劳动人民,对生命充满热爱与赞美的大爱之心。细细品味《听雨》,相信你会对雨声、对自然与生活产生全新的感悟、新的思考。

阅读延伸

1.作者为什么说春雨是“珍贵”的?这份“珍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的哪些场景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3.文中表现声音的词句不胜枚举,请你找出5个最喜欢的词语,并用它们描写一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