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探索思考
“知道志摩,就不能不知道志摩的康桥”,康桥成就了徐志摩,徐志摩又用充满灵性的文字赋予了康桥令人眷眷不舍的美。这令人神往的康桥究竟美在何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感受一番吧。
阅读批注
一
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1不论别的,单说求学。我到英国是为要从罗素。罗素来中国时,我已经在美国。他那不确的死耗传到的时候,我真的出眼泪不够,还作悼诗来了。他没有死,我自然高兴。我摆脱了哥仑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买船票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2谁知一到英国才知道事情变样了:一为他在战时主张和平,二为他离婚,罗素叫康桥给除名了,他原来是Trity College的Fellow,这来他的Fellowship也给取消了。他回英国后就在伦敦住下,夫妻两人卖文章过日子。
1 总起句
总起句是一篇文章的开篇语,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作者以“周折”开篇,叙述了与康桥结缘的由来,同时与后文作者对康桥的喜爱形成对比,达到了先抑后扬的效果。
2 为了追随英国哲学家罗素从学,徐志摩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因而他在此处用了“摆脱”“**”这样的词汇,用词巧妙,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性格中纯真、果敢的一面。
因此我也不曾遂我从学的始愿。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我认识了狄更生先生。狄更生——Galsworthy Lowes Di——是一个有名的作者,他的《一个中国人通信》(Letters Fro John )与《一个现代聚餐谈话》(A Modern Syposiu)两本小册子早得了我的景仰。我第一次会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说,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
以后我常到他家里去。他看出我的烦闷,劝我到康桥去,他自己是王家学院(Kg's College)的Fellow。我就写信去问两个学院,回信都说学额早满了,随后还是狄更生先生替我去在他的学院里说好了,给我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讲。从此黑方巾、黑披袍的风光也被我占着了。3初起我在离康桥六英里的乡下叫沙士顿地方租了几间小屋住下,同居的有我从前的夫人张幼仪女士与郭虞裳君。每天一早我坐街车(有时自行车)上学,到晚回家。这样的生活过了一个春,但我在康桥还只是个陌生人,谁都不认识,康桥的生活,可以说完全不曾尝着,我知道的只是一个图书馆,几个课室,和三两个吃便宜饭的茶食铺子。狄更生常在伦敦或是大陆上,所以也不常见他。那年的秋季我一个人回到康桥,整整有一学年,那时我才有机会接近真正的康桥生活,同时我也慢慢的“发见”了康桥。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4
3 借代
“黑方巾”“黑披袍”原是指剑桥学生在正式场合或某些特定场所着的服装,作者借用学生的服饰指代学生,避免了行文枯燥。
4 过渡句
本句既是第一部分的结束,也开启了后续对康桥之美的描摹。巧妙地过渡能够使文章结构、层次鲜明,尤其是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而言,使用过渡句是非常必要的。
二
“单独”是一个耐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见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见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
你要发见一个地方(地方一样有灵性),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5
5 排比
因着“单独”这一现象,作者遇到了有灵性的康桥,这个排比句式不仅在形式上强调了“单独”的重要性,更是作者将自己的思考与读者交流的一种方式。
我们这一辈子,认真说,能认识几个人?能认识几个地方?我们都是太匆忙,太没有单独的机会。说实话,我连我的本乡都没有什么了解。康桥我要算是有相当交情的,再次许只有新认识的翡冷翠了。啊,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痴似的在康桥!绝对的单独。
但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6我现在想写康桥,也正是这样的心理,我不曾写,我就知道这回是写不好的——况且又是临时逼出来的事情。但我却不能不写,上期预告已经出去了。我想勉强分两节写:一是我所知道的康桥的天然景色;一是我所知道的康桥的学生生活。我今晚只能极简的写些,等以后有兴会时再补。
6 心理描写
徐志摩对康桥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正是因为喜爱之情太甚,所以才会存在这样矛盾的心理,此处对心理状态的描写烘托了作者对康桥的特殊情感。
三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River Ca)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 S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7
7 语言优美
星光下的康河是如此美,它的美不光在于星光与波光相映生辉、晚钟与倦牛的声音,更多在于大自然所带给人的优美与宁静,而这份独特的美,被徐志摩先生灵敏地捕捉到并用诗意的文字描绘了出来,让这份美也“不期然”地闯进读者心头,也涤**了我们的灵魂。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流,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从上面下来是Pebroke,St.Kathare's, Kg's,Cre,Trity,St.John's。最令人流连的一节是克莱亚与皇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皇家教堂(Kg's Chapel)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罗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
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Corot)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萧班(Chop)(今译肖邦——编者注)的夜曲。8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8 总分结构
在作者看来,康河便是画与音乐,因而在后续的描写中,我们也经常会见到徐志摩先生笔下画与音乐相融合的康河之美。
假如你站在皇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我们的校友居(Fellows Buildg),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颤,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不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更左是克莱亚,啊!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说这不是圣克莱亚(St.Cre)的化身,哪一块石上不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在克莱亚后背隐约可辨的是康桥最潢贵最骄纵的三一学院(Trity),它那临河的图书楼上坐镇着拜伦神采惊人的雕像。9
9 描写有序
本段按空间顺序描写了站在王家学院桥边所看到的景观。在写景的同时,作者综合运用了拟人、反问等手法,使写景与抒情充分融合。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
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不是?(可怜它们早已叫代表近代丑恶精神的汽车公司给铲平了,现在它们跟着苍凉的雷峰永远辞别了人间。)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上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洞间也只掩映着细纹的波鳞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10
10 先抑后扬
这座桥有多普通呢?作者用三个“只”表现了它的平凡,但就是这样的一座小桥,却存在着纯粹的美感,一抑一扬中,作者对小桥的喜爱不言自明。
但你还得选你赏鉴的时辰。英国的天时与气候是走极端的。
冬天是荒谬的坏,逢着连绵的雾盲天你一定不迟疑的甘愿进地狱本身去试试;春天(英国是几乎没有夏天的)是更荒谬的可爱,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我那时蜜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一晚又一晚的,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
数一数螺钿的波纹:
我倚暖了石阑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11
11 顶真
用前面句子结尾的词语作后面句子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即为“顶真”。这沁凉的青苔,曾在无数次凝望时带给作者美的享受,此处顶真的使用可谓构思奇巧。
还有几句更笨重的怎能仿佛那游丝似轻妙的情景:
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