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2 / 2)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6

6 对比、过渡

除夕与初一,是“挤满了人”与“上着板子”的对比,也是堆满爆竹纸皮与全城休息的对比,一闹一静,除夕的忙碌与初一的悠闲跃然纸上;同时将读者的思路从除夕引入初一,过渡自然而巧妙。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儿、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到了。7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8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7 总起句

总起句在一篇文章或在一段话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段话的思想,一般出现在文章首段或一段话的首句。看到这个总起句,我们就知道本段重点写元宵节。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北京的春节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多天,但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读来并不乏味,这是因为作者做到了主次分明,选取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这四个最具代表性的时间点重点描摹,其他内容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节奏很好。

8 排比

作者连用五个“有的”写灯的数量之多、种类之多、款式之多,生动展现出街景的“火炽而美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说到排比句,在热闹的场景描写里,特别适合加入排比句,显得气氛热烈,感情充沛。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9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9 承上启下

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同时,此句呼应文章开篇处的“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阅读赏析

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无疑是最重要的节日,除旧迎新、阖家团圆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赋予它的深刻内涵。同一个春节,不同的人写,有不同的味道。老舍先生,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应该是许以庆贺春来、前景美好的祝福。先生是北京人,他写北京的春节想必是信手拈来。本文里,他以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北京春节的热闹与欢乐之中。全文以时间为纵轴,将分散的民俗活动,如腊八时的熬粥、泡蒜,初一的走亲戚、逛庙会,元宵节的观看花灯等连珠成线,渐次展开。文章既有对场景活动的介绍,又有对人物的描写,看似内容庞杂、辐射面广,实则主次分明,重点抓住腊八、除夕、初一、元宵节四个时间节点进行描摹,提领而顿,不仅是一篇读来趣味盎然的美文,更是描写民风民俗的经典范文。

阅读延伸

1.在作者笔下,除夕夜是热闹的,初一是悠闲的。请你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字词表现了除夕夜的“热闹”,哪些字词表现了元旦的“悠闲呢”?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种年夜饭上的食物。

3.说一说你家乡过春节时有哪些热闹的场面,试着用上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方法来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