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探索思考
我国古代思想家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省”被很多人奉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与曾子高大上的“一日三省”不同,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每天四问”更接地气,也更好执行!快来看看吧!
阅读批注
现在我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1
1 开门见山,结构井然
在简洁精练的开头和并排整齐的格式中,本次演讲开始了。无论是谁,只要看过或听到这几句话,便能轻松判断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极有代入感。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首先,我们每天应该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不禁使我想到了去年二周纪念前九日邹秉权同学之死!与今年三周纪念前九日魏国光同学之死!二人之死的日子是恰恰一周年,不过时间上相差八九个钟点罢了。因这两位同学的死,使我联想到,我们必须继续建立“健康堡垒”。要建立健康堡垒,必须注意几点:
(一)“科学的观察与诊断”。2
2 分点论析
作者在“四问”中,每问都采用了“分点论析”的方法,这样的好处是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问的“分点论析”格式都不尽相同。有如本句“(一)……(二)……”的,也有“第一个……第二个……”的,还有“第一点,……第二点,……”的,以及“先……再……”。这样的行文格式显示出作者不拘一格、亲切随意的个性。
科学是教我们仔细观察与分析,譬如邹秉权、魏国光两同学之死,尤其是魏国光同学这一次的死,不能不说是我们先生同学的科学的观察力不够。魏国光同学患的是“蛔虫”症候,他在学校寝室内吐过蛔虫,有同房的同学见到没有报告,先生也没有仔细查看,到了医院又在痰盂中吐过蛔虫,又没有留心注意到,这就是缺少科学重证据的“敏感”,而成为一种不科学的“钝感”了!而医生又复大意,则在这种钝感之下误断为“盲肠炎”。虽然他腹痛的部位是盲肠炎的部位,但既称为“炎”,就必得发“热”;今既无热,就可以断定不是盲肠炎了,何以需要开刀割治?!其实魏国光同学的病症是蛔虫积结在肠胃内作怪,不能下达,而向上冲吐了出来!3如果把这吐过蛔虫的证据提出来,医生一定不致遽断为盲肠炎,而开刀,而发炎,而致命!因为魏国光同学之死,我们必须提高“科学的警觉性”。以后遇病,必要拿出科学上铁一般的证据来,才不致有错误的诊断,而损害了身体。否则,都有追踪邹秉权、魏国光两同学之死的危险!所以提高科学的警觉性,是保卫生命的起码条件。最重要还是要用科学的卫生方法,好好的调节自己的身体,不使生病!科学能教我们好好的生活,生存!我们今后应该多提高科学的知能,向着科学努力,努力建立科学的健康堡垒,以保证我们大家的健康和生命。
3 举例论证
邹秉权和魏国光两位同学不幸离世都令人惋惜难过。但此处,为什么作者详细叙述魏国光同学去世的缘由呢?这是因为魏同学的事件更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更能提醒人们注意“科学的观察和诊断”。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饮食的调节与改进”。
我这次去重庆,因事到南岸,会到杨耿光(杰)先生,杨先生是我们这一年来,经济助力最多最出力的一位热心赞助者。顺便谈到儿童和青年的营养问题,杨先生提到德国对于儿童和青年的营养问题,是无微不至的。德国有一位大学教授,对于自己儿子的营养,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为什么有这样好的身体,可以担任这样繁重的事情?就是我的父母把我从小起的营养就调节配备得好,所以身体建筑得像钢骨水泥做的一样。身体建筑最好的材料是牛肉,所以我决定每天要给我的儿子吃半斤牛肉,一直到二十五岁,就能够把他的身体建筑成为钢骨水泥做成的一样,可以和我一样担任繁重的大事了。”4纳粹德国政府,对于全国儿童及青年身体健康的营养,是无微不至,我们今天关于营养的问题提到德国,并不是要像纳粹德国一样,把儿童和青年的身体培养得坚实强健,然后逼送他们到前线上去当侵略者的炮灰!但是这种注重新生一代的儿童和青年营养问题的办法,是值得注意的。就是苏联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对于儿童和青年的营养问题,也是无微不至的,所以它在一切建设上,在抵抗侵略上,到处都表现着活跃的民族青春的活力。其他许多国家政令中亦多注意到儿童和青年的营养问题。5我们在今天提出营养问题来,就是为着现在和将来人人能够出任艰巨。悬此为的,以备改进我们的膳食,为国家民族而珍重着每一个人的身体的健康。
4 引用论证
此处,作者直接引用德国大学教授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德国人对青少年饮食的重视程度。这个事例不由得为在场师生平时的饮食问题敲响了一个警钟。
5 举例论证
由于历史原因,作者可能考虑到当时的很多民众对“德国”并不认可,所以他请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其他许多国家”来加强论证,极有说服力。
(三)“预防疲劳的休息”。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固然不对,但是过分的用功,过分的紧张劳苦工作,也于一个人身体的健康有妨害。6妨害着脑力的贫弱,妨害着体力的匮乏,甚至于大病,不但耽误了学习和工作,而且减损及于全生命的期限!所以我在去年早已提出“预防疲劳的休息”问题,今天重新提出,希望大家时时提示警觉,预防疲劳,不致使身体过分疲劳。天天能在兴致勃勃中工作学习,健康必然在愉快中进步了。至于已经有人过分疲劳了,要快快作“恢复疲劳的休息”。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6 对比论证
工作和其他事情一样,都应找到一个平衡点。此处,作者在“闲极无聊”与“日理万机”的极端对比中,否定了它们的合理性,顺势提出了要“有意识地预防疲劳的休息”,为健康堡垒添砖加瓦。
(四)“用卫生教育代替医生”。
卫生的首要在预防疾病。卫生教育就在于教人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卫生教育做得好,虽不能说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不生病的效果,但至少是可以减少百分之九十的病痛。7其余在预防意料之外而发生的只有百分之十的病痛,可是已经是占着很少成分,足以见出卫生教育效力之大了……
7 语言严谨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没有百分百的绝对。本句语言准确严谨,逻辑严密,令人信服。句中“至少”一词是对卫生教育在效果方面的极大肯定,用词极其讲究。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其次,我们每天应该问的,是“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学问怎样能够进步?重要在有方法研究。现在我想到有五个字,可以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哪五个字呢?
第一个,是“一”字。一是“专一”的一。荀子说:“好一则博。”8这句话是很有精义的。因为有了一个专一的问题做中心,从事研究,便可旁搜广引,自然而然的广博起来了。我看世界名人学者对于治学的解释,尚少如此精约的,治学必须“专一”的“一”,这是天经地义的了。“专一”在英文为ration,我们对于一件事物能够专心一意的研究下去,必然能够有一旦豁然贯通之时。所以我希望有能力研究的先生和同学,必须择定一个题目从事研究,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以研究出很深刻很渊博的大道理来。于人于己都可得到切实的益处,而且可能有大的贡献。
8 引用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