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四问(2 / 2)

荀子的这句话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它精练地点出了“专一”的好处,概括性与论证力度极强。

第二个,是“集”字。集是“搜集”的集。集照篆字的写法,好像许多钩钩一样。我们研究学问有了中心题目,便要多多搜集材料。我们便像“集”的篆写一样,用许多钩钩到处去钩,上下古今、左右中外的钩,前前后后、四面八方的钩,钩集到一起来,好细细研究。9集字在英文为lle,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迎刃而解”,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多多搜集材料,以便精深的精益求精的研究。在研究上发生力量,在研究上加强创造力量,集体创造,共同创造,在创造上建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命,树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机,稳定我们事业的新基础。

9 比喻论证

此处,作者以“集”字的篆写方法比喻“对学问的研究”,既突出强调了“集”字,又把“做学问时多多搜集材料”解释得非常透彻,真是一举两得!

第三个,是“钻”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钻是要费很大的力量,才能够钻得进去,深入到里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了最宝贵的宝贝。做学问虽不能像钻东西那么钻,但是能够用最好的方法,也可以很快钻进去。我在外国,参观一个金矿,他们开采的机器,是运用大气的压力来发生动力的。我见到他们开采的速度,是比现代所称的“电化”的电力,还不知要增加若干倍咧。10我们做学问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在学术气氛中的大气压力下,发生动力去钻,一定能够深入到里面去,探获学问的根源奥妙与诀窍,而必有很好的收获。“钻”字在英文为peration,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一个问题拿定了,便要尽力向里面钻,钻出一大套道理来,使我们学术气氛有着飞跃的进步。

第四个,是“剖”字。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有些材料钻进去还不够,必须解剖出来看它的真伪,是有用的还是有毒素的?以便取舍,清化运用。“剖”字在英文为analyzation,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搜集得来的材料,除了钻进深入之外,必须更加着意做一番解剖的功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在显微镜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真的有用的没有毒素的就拿来运用;如果是假的有毒素的就舍去抛掉不用。如此,鉴别材料,慎选材料,自然因应适宜了。

10 举例论证

作者列举自己在外国参观金矿的往事,讲述了他的所见所感,并由此联想到做学问要有“钻研”的精神。

第五个,是“韧”字。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性战斗”的韧。11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够在长期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困难,化除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韧”字在英文中尚难找得一个适当的字来翻译。勉强可以译为toughness,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做学问上,要用韧性战斗的精神,历久不衰的,始终不懈的,坚持下去,终可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11 引用论证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提到了“韧性战斗”。此处,作者巧妙引用鲁迅先生的主张,为“韧”字作注解,言简意赅,说服力强。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 “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12

12 总结前文

关于“学问”的五点方法研究已经全部论述完毕,作者再次总结概括,并提出了美好的期盼。这样的写法一是能加深听众的印象,二是表现了作者对这五个字极其重视,并殷切希望台下的师生能积极践行。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再次,我们每天要问,是“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工作的好坏影响我们的生活学习都是很大的。我对于工作也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守牢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我最近在想,人人应该有“站岗位”的教育。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育自己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教育着自己进步。

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人常说,做事要“敏捷”,这是对的。但我觉得做事只是做到敏捷还不够,敏捷是敏捷了,因敏捷而做错了怎么办?所以敏捷之下必须加上“正确”二字,工作敏捷而正确才有效力。13一件工作在别人做起来需要四小时,你只要二小时或三小时就做好了,而且做得很正确,这才算是工作的效力。工作怎样能够做得敏捷正确呢?这就是靠熟练与精细。粗心大意,是最易弄错弄坏事情的。做事要像做算术的演算草一样,要演得快演得正确。

13 观点深刻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演讲稿,有深刻的、新颖的、能启人深思的观点是文章的亮点,也是文章的价值所在。本句话中,作者在人人都追求的做事“敏捷”上增加了“正确”一词,并简单阐明理由。在场者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观点中,从而逐渐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做东丢西,做西丢东,忙过不了,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最后,我们每天要问的,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14现在分“公德”和“私德”两方面来说。

14 道理论证

作者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道德缺失,即使学问和本领很大,也难免走上为非作歹的道路。所以,在前文论述过“身体”“学问”和“工作”的重要性后,作者最后提出了“道德进步”问题。“道德”虽然排在第四问,但它却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为此,作者曾提出“人格防”来加以论证,使观点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先说“公德”。一个集体能不能稳固,是否可以兴盛起来?就要看每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能不能顾到公德,卫护公德,来衡量它。如果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要不然,就只有把这些不顾公德的分子清除出这个集体;这个集体才有转向新生机的希望。所以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妨碍公德的,没有做的即打定决心不做,已经开始做的,立刻停止不做。若是有助于公德的,大家齐心全力来助他成功。再说“私德”。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私德更是要紧,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

我今天所讲的“每天四问”,提供大家作为进德修业的参考。如果灵活运用的行到做到,明年今日四周纪念的时候,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进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而有着大大的进步。15

15 排比收尾

演讲最后,作者把“每日四问”列为一组“……的进步”的排比句式,一是带着听众回顾总结了“四问”的内容,二是提出了美好的期待,期待一年以后所有人“都有大大的进步”,收尾自然,力度恰到好处!

阅读赏析

陶行知先生,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和坚定的民主战士,他以“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努力来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典范。为了纪念并传承先生的教育思想,全国各地以“行知”命名的中小学不计其数,这些学校的师生积极践行着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爱满天下”“生活即教育”等教育理念,一代代传承着先生的教育思想。

《每天四问》是先生于1942年7月20日,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的演讲。说起创办于重庆合川区的育才学校,它是先生的心血之作,是先生晚年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生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

在育才成立三周年晚会上,先生面对学校里的师生员工,情真意切地提出了“每天四问”的要求。他从身体的健康、学问的进步、工作的责任和德行的养成四方面展开来谈,层层分明,条理清晰,指导性强。难怪先生的朋友教育家方与严先生如此评价:“每天四问”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也是一切有血性有正义感的人做人做事的指南!

阅读延伸

1.请尝试为本文画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以便更清晰地了解作者行文的框架。

2.读罢本文,令你感触最深的观点或事例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3.你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吗?请阅读相关书目,对先生有个宏观的认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