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观点深刻
不要虚慕物质上的文明,此观点较容易理解。但“虚慕人道主义也是有害的”这一观点,该如何理解呢?在“第三个弱点”开头,作者提出这个深刻而有新意的观点,牢牢吸引听众,使之继续聆听、思索。
譬如曾文正破九江的时候,杀了许多人,所杀者未必皆是洪杨党人,那就是他的残忍性抑制不住的表示,也就是他除恶务尽的办法。这次欧洲大战,死了多少人,用了若干钱,直到德奥屈服,然后停战。我们试想欧战四年中,死亡非不多,损失非不大,协约各国为甚么不讲和呢?这就是欧美人做事彻底的表现,也就是除恶务尽的办法。
现在中国是煦煦为仁的时代,既无所谓坚忍,亦无所谓残忍,当道者对于凶横蛮悍之督军,卖国殃民之官吏,无不包容之奖励之,决不妄杀一个,是即所谓人道主义。5今后之青年做事皆宜彻底,不要虚慕那人道主义。
5 感情强烈
即使我们只在阅读文字,也不难体会出作者演讲时**澎湃、义愤填膺的情感,这种敢言敢怒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为调动或唤醒某一群体心绪的演讲,正需要这种精神,不仅敢怒,更敢言!
现在青年第四个弱点,就是好高骛远。
在求学时代,都以将来之大政治家自命,并不踏踏实实去求学问。在少年时代,偶然说几句大话,将来偶然成功,那些执笔先生就称他为少年大志。譬如郑成功做了一篇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的八股,中有汤武证诛,亦洒扫也;尧舜揖让,亦进退也;小子当之,有何不可数语。不过偶然说几句话而已,后人遂称他为少年有大志。
故现在青年之好高骛远,在青年自身当然亟应痛改。即前辈中之好以(少年有大志)奖励青年者,亦当负咎。我想欧美各国青年在求学时代,必不如中国青年之好高骛远。大家如能踏踏实实去求学问,始足与各国青年相竞争于二十世纪时代也。6
6 对比论证,结束全文
与欧美各国青年相比,中国青年好高骛远的程度更甚。作者用一句美好的期待——中国青年“能踏踏实实去求学问”,收束了全文。和开头一样,干脆利落!
阅读赏析
章太炎先生,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此外,国学造诣高深的先生一生中收了非常多的弟子。在他众多的弟子中,最为出名的要数鲁迅和黄侃了。在鲁迅先生眼中,视之为师的只有两位,一位是藤野先生,一位便是章太炎先生。而狂妄自大又智慧超群的黄侃是章太炎最得意的弟子,大概因为两人在学术方面、性格方面都有颇多相似之处吧!
章太炎先生不仅致力于教授他的弟子们,也非常注重对青年人的鼓励与鞭笞。1919年,50岁的章太炎先生应邀前往少年中国学会进行演讲。
一上台,先生既不问好也不寒暄,直言不讳、语重心长地从“青年的四大弱点”谈开来去,点点直指痛处。以至于与他同台的胡适先生连连摇头,直言这是一场“对青年消极的忠告”。
不过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再回头看去,章太炎先生的演讲之所以字字见血、句句戳心,是因为他对当时的民国青年饱含期许,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满含期待。有人说,时至今日,“章太炎”三个字几乎成了青年一代不敢触碰的名字。
阅读延伸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以上四个弱点的理解。其中,哪一个弱点令你感触最深呢?
2.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多处举例论证,这些例子要么是历史事件,要么是历史人物。对此,你有什么发现与感想吗?
3.结合本文内容,试分析当代青年的弱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