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作者开始论述第二点时,就用“稍复杂”三字界定了难度。在一番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之后,作者又用“总之”“我再说一遍”等词做总结:读书越多才可读书越多,越能左右逢源,体会真正的“读书乐”。重复强调绕口令似的观点,不仅能让人心悦诚服,更能让听众加深印象,领会演讲的精华。
第三点,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供给思想材料。智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问。吃饭拉屎不用想,但逢着三岔路口、十字街头那样的环境,就发生困难了。走东或是走西,这样做或是那样做,困难很多。病有各样的病,发烧,头痛,多得很。第二步要把问题弄清,困难弄清。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决。读书就是出主意,暗示,但主意很多,于是又逢着困难。主意多少要看学问多少。都采用也不行。第四步就是要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法。要想到这一个方法能不能解决,若不能,那么,就换一个,若能,就行了。这好比开锁,这一个钥匙开不开,就换一个;假定是可以开的,那么,问题就解决了。9第五步就是试验。凡是有条理的思想都要经过这五步,或是逃不了这五个阶段。科学家要解决问题,侦探要侦探案件,多经过这五步。
9 比喻论证
开锁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为困难寻找解决方法,和在一串钥匙中为锁寻找配对的那把钥匙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有逐一试过,才能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该比喻简单易懂,形象生动。
第三步主意或暗示很多,若无主意,便无办法,没有主意,便不知道怎样办,这是因为智识不够,学力不足,经验不丰富,从来没有想到,所以到要解决问题时便没有材料。读书是过去智识学问经验的记录,而智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时候,所谓养军千日,用兵一朝。否则,学问一些都没有,遇到困难就要糊涂起来。例如,达尔文把生物变迁现象研究了几十年,却想不出什么原则去解决,后来无意中看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说人口是按照几何学级数一倍一倍地增加,粮食是按照数学级数增加,达尔文研究了这原则,忽然触机,就把这原则应用到生物学上去,创了物竞天择的学说。10
10 举例论证
达尔文创立“物竞天择”学说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如果不是他常常读书,不是他对相关知识有着一定的积累,即使《人口论》摆在面前,他也很难从中获得启发。这便是读书的作用和意义。这个事例用在此处极具典型性。
譬如一条鱼可以产生二百万鱼子,这样,太平洋应该占满了,然而大鱼要吃小鱼,更大的鱼要吃大鱼,所以生物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但按照经济学原则,达尔文主义是很没有条理的,而我们读书就是要解决这个困难。又譬如从前的人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天文学家哥白尼却主张太阳是世界的中心,绕着地球而行。据罗素说,哥白尼所以这样的解说,是因为希腊人已经讲过这句话,哥白尼想到了这句话可以解决这问题,便采用了。假使希腊没有这句话,在六十几年之后恐怕没有人敢说这句话吧。
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像这样当初逢着困难后来得到解决的事很多,单说我个人就有许多。在我的书房里有一部小说叫作《醒世姻缘》,是西周生所著,自然用的是假名字,这是十七、十八世纪间的出品,印好在家藏了六年。这部小说讲到婚姻问题,其内容是这样:有个好老婆,不知何故,后来忽然变坏,作者没有提及解决方法,也没有想到可以离婚,只说是前世作孽,因为在前世男虐待女,女就投生换样子,压迫者变为被压迫者。这种前世作孽,起先相爱,后来忽变的故事,我仿佛什么地方看见过,后来在《聊斋》一书中见到一篇和这相类似的笔记,也是说到一个女子,起先怎样爱着她的丈夫,后来怎样变为凶太太,便想到这部小说大约是蒲留仙或是蒲留仙的朋友做的。11
11 举例论证
因为作者认真读书、持续性地读书,所以对读过的书留有印象。这引发了他对《醒世姻缘》作者的猜测,而且后期找到了证据。相反,如果作者读书如蜻蜓点水,不加思考,那他肯定不会深究此类问题了。
去年我看到一本杂志,也说是蒲留仙做的,不过没有证据。今年我在北平,才找到了证据。这一件事可以解释刚才我所说的第二点,就是读书是为了要读书而读书,同时也可以解释第三点,就是读书可以供给出主意的来源。当初若是没有主意,到了逢着困难时便要手足无措,所以读书可以解决问题,就是军事、政治、财政、思想等问题,也都可以解决,这就是读书的用处。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傍着洋灯看小说,洋灯装有油,但是不亮,因为灯芯短了。于是他想到《伊索寓言》里有一篇故事,说是一只老鸦要喝瓶中的水,因为瓶太小,得不到水,它就衔石投瓶中,水乃上来。这位朋友是懂得化学的,加水于灯中恐怕不亮,于是投以铜元,油乃碰到灯芯。12这是看《伊索寓言》、看小说给他的帮助。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使有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有的时候还要兵变呢。
12 举例论证
朋友在洋灯中投铜元的故事,不仅论证了读书的作用,而且告诉我们读书之后也应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书中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至于“读什么书”,下次陈中凡先生要讲演,今天我也附带地讲一讲。
我从五岁起到了四十岁,读了三十五年的书。究竟有几部书应该读,我也曾经想过。其中有条理有系统的书可以说是还没有两三部,至于精心结构之作,二千五百年以来恐怕只有半打。譬如《老子》这部书,今天说一句“道可道”,明天又说一句“非常道”,没有一些系统。集是杂货店,史和子还是杂货店。至于《诗经》《礼记》《易经》也只有一点形式,讲到内容,可以说没有一些东西可以给我们改进道德增进智识的帮助的。中国书不够读乐趣,我们要另开生路,辟殖民地。读书要读到有乐而无苦。能做到这地步,书中便有无穷。希望大家不要怕读书,起初的确要查阅字典,但假使能下一年苦功,能把所读的书的内容句句分析清楚,这样的继续不断做去,那么,在一二年中定可开辟一个乐园,还只怕求知的欲望太大,来不及读呢。 13我总算是老大哥,今天我就根据我过去三十五年读书的经验,给你们这一个临别的忠告。
13 文末总结
演讲接近尾声,在论述了“为什么读书”的三点原因后,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美好的愿景。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是演讲稿结尾的基本写作思路,一个优秀的结语应在总结全文和照应主旨的基础上,将情感推向**。
阅读赏析
说起胡适先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或者说最让人质疑的,当属先生一生拿了36个博士学位。这的确是事实。只不过,除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是先生自己下苦功考取的,另外35个是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主动赠予先生的名誉博士学位。
人们不免要问,为什么这些大学会积极赠予先生文学或法学博士学位呢?因为先生在文学、法学方面颇有建树,因为先生专于研究、善于思考,因为先生博览群书,积累了足够多的知识……归根结底,这一切与“读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为什么读书?1930年11月下旬,先生应上海青年会的邀请,发表了这篇同名演讲。演讲开头,先生先简单交代了此次演讲的背景,亲切朴实的语言很快拉近了台上台下的距离。而关于“为什么读书”的三点回答,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举例恰当,深入浅出,解开了很多人关于“为什么读书”的疑惑。
也许演讲刚刚结束,就有不少曾惧怕读书的人捧起经典,亦苦亦甜、跌跌撞撞地踏上了读书之路。能给听者及时带去思索、带去启发、带去改变,这正是演讲稿最独特也最有价值的所在,胡适先生的演讲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阅读延伸
1.演讲稿与传统议论文相比有哪些异同点呢?
2.本文多次运用了举例论证,请简要说一说,在演讲中如此论证的好处。
3.结合本文,试用几个词语概括演讲稿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