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1 / 2)

胡适

探索思考

电影《罗马假日》中有句经典台词:“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后来,这句话也被改编为“要么运动,要么读书……”你发现了吗,不管如何改动,“读书”都不可或缺。那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呢?胡适先生早已给出了答案。

阅读批注

青年会叫我在未离南方赴北方之前在这里谈谈,我很高兴,题目是“为什么读书”。1现在读书运动大会开始,青年会拣定了三个演讲题目。我看第二个题目“怎样读书”很有兴味,第三个题目“读什么书”更有兴味,第一个题目无法讲,“为什么读书”,连小孩子都知道,讲起来很难为情,而且也讲不好。所以我今天讲这个题目,不免要侵犯其余两个题目的范围,不过我仍旧要为其余两位演讲的人留一些余地。现在我就把这个题目来试一下看。

1 交代背景与主题

演讲开场,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演讲的背景:受上海青年会的邀请;并点明了演讲的主题:“为什么读书”。同时,“我很高兴”四个字表露了作者的心情。如此开头简单明确,语言精练,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我从前也有过一次关于读书的演讲,后来我把那篇演讲录略事修改,编入三集文存里面,那篇文章题目叫作《读书》,其内容性质较近于第二个题目,诸位可以拿来参考。今天我就来试试“为什么读书”这个题目。2

2 态度谦虚

本句的“试试”二字,以及上一段最后的“试一下看”,都反映了作者谦虚的品质。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演讲稿是一个人对他人的真心倾吐,能在同一时空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演讲者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本身就值得敬重,而如果其谦虚有加,听者更会多多敬重三分。所以写演讲稿时,我们也不妨试着合理使用谦辞。

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做了一篇《读书乐》,说到读书的好处,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台下哄笑)。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可以讲: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3我一踏进青年会的大门,就看见许多关于读书的标语。为什么读书?大概诸位看了这些标语就都已知道了,现在我就把以上三点更详细地说一说。

3 总结经验,条理清晰

写演讲稿是为了什么?毋庸置疑,是为了在某个场合侃侃而谈,向台下的听众分享观点。也正因此,在演讲开头,最好事先总括交代要论述几点,这样的好处是:听众能大概了解本次演讲的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框架性的思路,便于提取演讲的精髓。当然,此写法也可用在一般议论文中。

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智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智识。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智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印了出来。人的脑很大,与猴不同,人能造出语言,后来更进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能累积过去的智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许多脑力。

非洲野蛮人在山野中遇见鹿,他们就画了一个人和一只鹿以代信,给后面的人叫他们勿追。但是把智识和经验遗给儿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有用处的,因为这是前人很好的教训。现在学校里各种教科,如物理、化学、历史,等等,都是根据几千年来进步的智识编纂成书的,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学,中学,而至大学毕业,这十六年中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得来的智识学问和经验,所谓进化,就是叫人节省劳力。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智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人呢,达不到目的,就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智识学问和经验作参考。4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智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所以人有了这智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

4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非洲野蛮人以画代信、学校教育中的各门学科知识,在此处为“举例论证”。作者借用这两个事例,浅显易懂地论证了“多多学习前人的智识和经验,可让后人节省时间与体力,少走弯路”。而蜜蜂筑巢的事例与前两个事例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知识和经验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智识而读书。不错,智识可以从书本中得来,但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近,所以读书要戴眼镜。眼镜越好,读书的了解力也越大。5不读书,学问不能进去,读书没有门径,学问也不能进去。王安石曾对曾子固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所以他对于本草、内经、小说,无所不读,这样对于经才可以明白一些,所谓“致其知而后读”,读书无非扩充智识而已。

5 比喻论证

此处,作者用“戴眼镜”喻“读书”。“戴眼镜”是为了看得清、看得远,而“读书”是为了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广。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请你们注意,他不说读书以致知,却说,先致知而后读书。读书固然可以扩充智识,但智识越扩充了,读书的能力也越大。这便是“为读书而读书”的意义。

我十二岁时,各种小说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很多不懂。6讲到《诗经》,从前以为讲的是男女爱情、文王后妃一类的事,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觉得完全不同。现在才知道《诗经》和民间歌谣很有关系。对于民间歌谣的研究,近来很有进步,北平有歌谣周刊,歌谣丛书,关于各地歌谣收罗很广。我们如果能把歌谣的文章、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时代的环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诗经》里有一段说:“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在从前眼光看来,觉得完全讲不通,现在才知道当时野蛮人社会有一种风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兽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应。

6 对比感强,引人深思

看完本句,相信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人到中年,却看不懂孩童时都能理解的小说呢?这句对比强烈的句子,在不经意间牢牢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迫不及待地想跟随演讲者继续寻求原因。我们写演讲稿时,也要注意在适当位置穿插引人深思、留有悬念的句子,除了能调动气氛,说不定也能唤醒某些走神或打瞌睡的听众,使你的演讲达到更高的传播率。

还有《诗经》里“窈窕淑女”一节,从比较民族学眼光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人,吃饭时可以打鼓弹琴,丝毫没有受礼教的束缚。再从文法方面来观察,像《诗经》里“之子于归”“黄鸟于飞”“凤凰于飞”的“于”字,此外,《诗经》里又有几百个“维”字,还有许多“助词”“语词”,这些都是有作用无意义的虚字,但以前的人却从未注意及此。7所以书是越看越有意义,书越多读越能读书。

7 举例论证

本文论题是“为什么读书”,借用经典书目来做论证再自然不过了。作者从上段开始,列举了多处《诗经》中优美的句子,并从社会学、人类学、比较民族学、文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深入浅出,在论证“为读书而读书,越多读越能读书”的同时,也向听者分享了知识与智慧,可谓一举两得。

再说在《墨子》一书里,差不多各种学问都有,像光学、力学、逻辑、算学、几何学上的圆和平行线,以及经济学上的购买力和货币,几乎什么都讲到了。但你要懂得光学,才能懂得墨子所说的光;你要懂得各种智识,才能懂得墨子里一些最难懂的文句。总之,读书是为了要读书,多读书更可以读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书难读。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奴隶或向导。我们要打倒难读,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若是我们有了基础的科学智识,那么,我们在读书时便能左右逢源。我再说一遍,读书的目的在于读书,要读书越多才可以读书越多。8

8 重复强调,总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