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探索思考
说起闻一多,可能你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其民主战士的形象。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昆明纪念民主人士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下午便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了。其实,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民主战士,还是一位在学术上有颇多建树的学者。者的风采吧。
阅读批注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1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2
1 议论
开篇用简短的语句表明自己对闻一多先生性格特点的看法,鲜明夺目,一下子便能让读者记住人物的形象。
2 外貌描写
作者使用白描手法,抓住最能体现闻一多先生性格特点的胡子、目光,突出闻一多先生性格强烈的形象。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3
3 侧面描写
作者不从正面过多描写闻一多先生如何专心治学,而是通过叙述几位教授的斋名,以对比的手法将闻一多先生坚毅的形象鲜明地突显出来。此外,这样描写也拓展了文章的内容,不仅仅写闻一多先生一人,从而令文章内容更丰富,读来更有趣味性。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5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4 细节描写
作者抓住闻一多先生上楚辞课时最有特点的细节来写,寥寥几笔,便将闻一多先生随性、洒脱、与众不同的形象刻画了出来。
5 旁逸
有意地离开主旨而旁枝逸出,加入有趣的插说或注释。这一段本来写闻一多先生上楚辞课,作者却加入描写闻一多先生的字的内容。这在丰富文章内容,令读者对闻一多先生有更多了解的同时,也突出了闻一多先生认真刻苦的特点,也暗示了闻一多先生上课虽然看起来洒脱,其实是非常认真的。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6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7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