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侧面描写
作者以工学院同学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来听闻一多先生课的行为,衬托出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课的魅力。
7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闻一多先生讲课时的风采;作者使用四字简短句式,节奏紧凑,富有音律地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上课给人带来的畅快的感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tlis(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8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9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8 详略得当
作者抓住闻一多先生讲唐诗讲得最好的晚唐来详细描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学识的不凡。而最后一句使用反问句式的议论,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更是进一步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学识不凡的形象。
9 侧面描写
作者通过闻一多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另一位同学高过自己的评价,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不偏私,公平爱才,以及开明通达的形象。
阅读赏析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题材多选生活中的细小琐事,使日常生活具有了审美的价值;语言平淡质朴,擅长捡取生动的口语入文,令文章具有独特的韵律和审美体验;表达含蓄节制,不尚夸饰、滥情,使文章朴实恬淡而有韵味,耐人咀嚼;结构崇尚自然,不刻意经营,题旨亦不求深奥,以显豁易懂为宜。因此,其散文多给人如话家常的独特审美感受。
《闻一多先生上课》是一篇汪曾祺回忆大师闻一多先生的散文。整篇文章,在结构方面看上去较为松散,但也有其一定的内在逻辑。大体是按照闻一多先生随西南联大南迁直至开班授课的经历来结构、组织材料的。在选材上,作者多从琐事入手,选取小而特点鲜明的事例,从多个方面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将其强烈坚毅、随性洒脱、学识渊博、重视创新等特点鲜活地刻画了出来。这一特点在文章的主体部分,表现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风采时,体现得十分鲜明。楚辞、唐诗、古代神话,每门课各有各的风采,都各自体现出了闻一多先生不同方面的特点。可见作者在裁剪写作素材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写作手法方面,作者主要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比如,在写闻一多先生上楚辞、唐诗课时,用的是正面描写;在写闻一多先生上古代神话时,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
整篇文章读来自然流畅,如话家常,最后一段在点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鉴别学生的标准中自然收束,也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结构崇尚自然的特点。
阅读延伸
1.通过本篇文章,说一说你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
2.作者在写闻一多先生的古代神话课叫座时,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作者在写闻一多先生的唐诗课时,重点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