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探索思考
李叔同,可谓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有人总结他的一生是“半世文人半世僧”,前半世为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艺术家;后半世毅然出家,以维护南山律宗为己任,成为一代有名高僧——弘一法师。想知道李叔同的一生为何如此不凡吗?那就跟随丰子恺先生的这篇回忆散文,去一探究竟吧。
阅读批注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1
1 议论
开篇直接发表议论,表达对李叔同先生的音乐课的感受,既由音乐课点明了李叔同先生的特点,又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2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3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2 衬托
写同学们的吃惊,以反衬的表现手法,衬托出李叔同先生对待上课认真、严肃的态度,凸显出人物形象。
3 正面描写
在描写李叔同先生外貌时,作者只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几处外貌进行描写,并未面面俱到。而在描写人物的前额时,作者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值得学习的是,作者并未仅仅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而是在描写后,再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对李叔同先生的外貌加以评论,如“威严”“和爱”“温而厉”,在准确表达出自己看到李叔同先生的感受的同时,也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去的人大都脸上发红。
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风琴及两架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生练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弹琴教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放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全部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叫我们出去。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4
4 事例、反复
为表现李叔同先生“温而厉”和做事认真的形象,作者铺排了好几件事,从而将李叔同先生的形象鲜活地凸显出来。这几件事,都是学习生活中的小事,而这也正体现出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在小事上越认真,越能体现出一个人做事认真的态度。作者所选的事情非常有特点,既能够表现出李叔同先生做事认真的形象,又能产生令人莞尔一笑的效果,调节一直在营造的严肃的氛围,令行文富于变化。此外,在细节方面,作者抓住了李叔同先生在语气和动作方面的特点——语气“很轻而严肃”,动作为“鞠躬”,并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令这两个特点在行文中反复出现,一再突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人物的特点,从而将李叔同先生“温而厉”的形象特点令人印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来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原故。
李叔同先生为什么能有这种权威呢?不仅为了他学问好,不仅为了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为了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5
5 设问
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无疑而问,突出强调的内容——李叔同先生一生最大的特点“认真”。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堕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6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7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6 引用
使用直接引用的修辞手法,将李叔同先生所作的词完整引用下来,既显示了李叔同先生的才情,证实了其“才子”的美名,又表现了李叔同先生热爱祖国的形象。
7 外貌描写
作者选材新奇而又准确,抓住李叔同先生的外貌特征,使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寥寥几笔描摹出李叔同先生作为“翩翩公子”时的形象,形神兼备。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入东京美术学校,同时又入音乐学校。这些学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画和西洋音乐。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细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照片,他出家时也送给我,一向归我保藏;直到抗战时为兵火所毁。8现在我还记得这照片: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另外还有许多演剧的照片,不可胜记。这春柳剧社后来迁回中国,李先生就脱身而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9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地做一个留学生。
8 事例
铺排事实,既交代了李叔同先生留学时的情况,表现了其做留学生的认真态度——学习吸收西洋文化,又呼应前文,交代了李叔同先生之所以可以做音乐老师的原因。
9 外貌描写
作者依然从外貌入手,用白描手法描绘出李叔同先生做留学生时的形象,表现其做事认真的态度。此外,作者使用简单的句式,形成短促的韵律,读来给人一种干脆利落的感受,符合西服给人的感受,也很好地表现出李叔同先生做事认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