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tánɡ·韩hán
春城ɡ无wú处chù不bù飞fēi花huā,
寒hán食shí东dōnɡ风fēnɡ御yù柳liǔ斜xié。
日rì暮ù汉hàn宫ɡōnɡ传蜡là烛zhú,
轻qīnɡ烟yān散sàn入rù五wǔ侯hóu家jiā。
诗文大意
春日的长安处处柳絮飞舞,
寒食到来东风中御柳飘拂。
夜色降临宫中忙着传蜡烛,
轻烟散入王公贵戚的家中。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寒食节来临之时,正是深春。白日里,长安城皇宫内外的“御柳”在东风中摇动枝条,满城柳絮飘飞。
禁火的日子将要结束,到了日暮时分,皇宫开始按习俗“赐火”,象征着皇恩的蜡烛从皇宫传出,先传入王公贵戚府中,再依次传到各级官员和百姓家中。轻烟在长安城袅袅升起,城中重新有了“烟火气”。
大唐经历过“安史之乱”浩劫之后,终于恢复了一些元气,这座都城也渐渐有了平和繁华的景象,虽然无法与盛唐时比拟,但经过离乱之后,人们更加珍惜国家的和平安定,诗人也提笔把这一日的见闻感受记录了下来……
细品词句
前两句描写白天的景色,讲的是寒食节的时令特点。
这两句的关联非常紧密,不能分开读。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说,其实应该是第二句在前:寒食节,东风吹斜御柳的枝条,春天的长安城到处柳絮飘飞。诗句是先展现出满城柳絮飘飞的繁丽春景,再去追溯这“飞花”的来源——“御柳”,也就是皇城中的柳树。诗人特地说明是“御柳”在和煦“东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柳絮飞满春城,也暗示着皇恩从皇宫传向民间。这两句诗显得飘逸而祥和,呈现出春日长安的繁华与风韵。
后两句描写夜晚,讲的是寒食节的特有习俗。
唐朝有“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的诗句,就是讲“赐火”习俗。唐朝时,寒食节要禁烟三日,不能开火,只能吃冷食。三天后的晚上或者到清明那天,由皇宫“赐火”,就是在宫里率先燃起新火,然后点燃蜡烛,由宦官骑马护送出宫,先送到权贵们府中,然后才轮到各级官员和民众家里。
后两句诗描写的就是这个习俗。“汉宫”有人认为指汉朝时的皇宫,其实可以认为就是唐朝当时的皇宫,唐朝经常使用的“汉”“汉家”,是指民族,而不是指朝代。例如“汉家天子”指的就是当时的皇帝。“传”有依次传递、传达皇恩的意思。“轻烟散入”的写法非常奇妙,一方面说明皇宫赐火先传到权贵近臣府中,另一方面又和前两句的“飞花”“御柳斜”的轻柔飘逸一脉相承,都承接着“东风”,和煦的东风吹斜了柳条,吹飞了柳絮,也吹送着轻烟。日暮以后的长安城增添了“烟火气”,烟火重回京城,长安恢复了祥和与繁华。
前两句的飞花来自皇城,后两句的烛火也来自皇城,都有皇帝的恩宠向四处传播散布的含义。后来唐德宗就是因为喜欢这首诗,才擢升韩翃为官。
这首诗的内涵存在许多争议,重点在后两句。从清朝开始,有人认为诗句在讽刺王公贵戚享受特权,有人说是讽刺唐玄宗时杨贵妃、杨国忠等权贵,有人说是讽刺当时专权的宦官。但韩翃本人并没有什么寓意讽刺的作品,在唐代宗和唐肃宗前期,外戚和宦官的问题也不严重。因此,直接从诗句来感受,这首诗更多还是在描绘寒食节的景致与风情,渲染平和繁华的气氛。
讲个故事
皇帝帮诗人夺回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