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超有趣 第六册(1 / 2)

书shū湖hú阴yīn先xiān生shēnɡ壁bì

宋sònɡ·王wánɡ安ān石shí

茅áo檐yán长ɡ扫sǎo净jìnɡ无wú苔tái,

花huā木ù成ɡ畦qí手shǒu自zì栽zāi。

一yì水shuǐ护hù田tián将jiānɡ绿lǜ绕rào,

两liǎnɡ山shān排pái闼tà送sònɡ青qīnɡ来lái。

诗文大意

庭院常常打扫干净不生青苔,

整齐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所栽。

一段水护卫农田将碧绿环绕,

两座山推开院门把青翠送来。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晚年辞去宰相之职,放下一身重担,回到江宁修建“半山园”,过上了“退休”生活。这位曾身居高位、改变历史的老人,经常骑着一头驴,带着个小书童游山访友。他和隐居紫金山的“湖阴先生”杨德逢交往密切,走动频繁。

这一次,他来湖阴先生家中做客,看到主人家虽然是简朴的乡间草堂,但打扫得干干净净,院中的花木也栽种得整整齐齐,让人赏心悦目。门外的一条绿水、两座青山似乎在陪伴这个家,更是令人喜爱。诗人欣然提笔,在墙壁上题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细品词句

这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如果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但想探究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了解一下典故的出处。

前两句赞美主人庭院整洁优雅。

首句用“茅檐”代表庭院,同时道出主人家是简朴的茅屋草堂,有隐者之风,虽然简朴,却绝不简陋,主人勤于打扫,庭院非常洁净,用“无苔”二字精确道出了洁净的程度:江南乡间潮湿,本易生青苔,但主人家的庭院却干净到“无苔”。

第二句继续写庭院,进一步表现主人的品性。乡间庭院有花木很常见,但“成畦”是说这些花木种植得整齐而繁盛,这一草一木都是主人亲手栽种、修剪的。

这两句描写了庭院的环境,赞美了主人的品格——简朴、勤劳、有雅趣、品性高洁。

后两句组成对仗工整的一联,转向描写庭院外的环境。这两句巧妙用典,用拟人的手法让山水变得有情,又完美呈现了庭院外的自然环境。

第三句讲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水“护田”“绕绿”,田地本来就要依靠河水灌溉,河水恰好环绕着绿色的农田,就像给农田最贴心的守护,充满温情。“护田”的典故出自《汉书》,是说西汉敦煌以西的农田会安排士兵守护,提防被敌人破坏、掠夺。

第四句讲两座青翠欲滴的高山“排闼”“送青”。主人家“开门见山”,推门的本来是人,诗句中却说是青山推开了门,主动地、急切地把青翠送入主人家,这样的两座山多么爽直可爱!这实际上是写两座山如此近、如此绿,以至于山的青色扑面而来。“排闼”的典故同样出自《汉书》,是说樊哙急闯宫门见汉高祖的故事。

这两句不只字面对仗工整,连用典都来自同一本古籍、同一个时代,偏偏又如此贴切,足见诗人的知识广博和构思巧妙。

整首诗语言平实质朴,如话家常,富有情致又独具匠心,正符合王安石步入晚年、退隐乡间的心境和状态。

讲个故事

三首乌江诗各自评霸王

前一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杜牧,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的王安石,加上南宋著名的女诗人李清照,这三位诗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却在同一个地方为同一个人各自写了一首诗,串联起一段有趣的文坛故事。

先出场的是杜牧。他在就任池州刺史的路上经过乌江,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不肯回江东、自刎而死的地方有一座乌江亭,供后人凭吊。

诗人到此,自然应该赋诗一首,杜牧就题写了一首《题乌江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