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看法是:项羽应该懂得“胜败乃兵家常事”,忍辱负重返回江东,再召集江东才俊,也许还能卷土重来,再争天下。
杜牧不只是一位诗人,也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他熟读兵书,曾经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还曾为朝廷平灭叛乱献良策。因此,他从军事的角度对项羽自刎提出了评价。
二百多年之后,王安石进京述职,路过乌江亭,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明显是针对杜牧的诗提出了反对意见:将士们身经百战,人民也饱经战乱之苦,早就疲劳厌战,项羽就算回到江东,也不会有人再追随他卷土重来。
王安石是位政治家,所以他的角度是历史发展和民心所向,认为项羽兵败自刎是大势所趋,回江东也是自取其辱。
又过了七八十年,李清照写下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我们知道,这首诗讲的不是军事或政治上的得失,而是赞美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她是从一位女诗人的角度,针对当时南宋政权贪生怕死的状态,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学个成语
山明水秀(shān íng shuǐ xiù)
山色清明,水色秀丽,形容景色优美。后来也常用作“山清水秀”。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词《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说段历史
鸿门扬威、勇闯宫门的勇士樊哙
这首诗中的“排闼”就是推开门的意思,借用了一个历史典故——樊哙排闼。樊哙是西汉的开国元勋,可以说是汉高祖刘邦麾下的首席勇士。
樊哙和刘邦是同乡,本来是个屠户,专卖狗肉。刘邦起事反秦,樊哙就跟随刘邦四方征战,他虽然不是善用谋略的帅才,却是个骁勇善战、悍不畏死的猛将,他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
让樊哙成名的是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当时刘邦和项羽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能称王,结果刘邦先攻入咸阳,引起了项羽不满,项羽攻入关中,兵临城下,准备攻击刘邦的军队。刘邦只好带着一些随从去项羽军中赴“鸿门宴”,樊哙随同护卫。
刘邦进帐饮宴时,樊哙本来等在帐外。后来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张良忙出来叫樊哙,樊哙立即拿着盾牌和剑闯入大帐,怒视项羽。项羽是出名的勇士,但是面对樊哙,也有些紧张,他赞赏樊哙勇武,让人赐给樊哙酒和一条猪腿。樊哙镇定自若,当场坐下饮酒,用剑削着猪腿,风卷残云般吃个干净。项羽问他:“还能再喝酒吗?”樊哙粗声大气地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我家主公先入咸阳,秋毫不犯,等着大王你过来。可是大王听了小人之言,现在却要害我家主公,如此不讲信义,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项羽这个人很爱面子,被樊哙说得哑口无言,又敬重樊哙的忠勇,就放走了刘邦等人。
樊哙和刘邦还有一层更亲近的关系:刘邦的妻子是吕雉,而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所以他们算是“连襟”。因此别的臣子不敢做的事、不敢说的话,樊哙就敢。
刘邦建国称帝之后,有一次病重,不愿见人,就吩咐侍卫,不准大臣进入。这样十几天后,众大臣就都慌了,不知皇帝病得有多重,会不会突然驾崩。樊哙带领群臣“排闼直入”,就是奋力推开门径直闯进宫中。刘邦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休息,樊哙一看,就痛哭流涕地说:“陛下带着我们起兵,定天下,何其雄壮!现在天下已定,您怎么如此没气概呢?陛下病重,大臣都惊恐,您不见我们商量大事,怎么就让宦官陪着呢?难道陛下忘了秦朝赵高的事吗?”刘邦听了,也没生气,就笑着坐起来了。
所以,樊哙“排闼”有气势威猛、干脆直接之感,诗句中借用这个典故,写出了两座山的青翠扑面而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