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的反击,精准而致命。
当张雄被廉政公署请去“喝咖啡”,其名下公司账目混乱、涉嫌欺诈以及长期压榨底层剧组的丑闻被几家原本与他有隙的媒体连篇累牍地曝光后,他那“捍卫行业传统”的正义面孔瞬间碎裂,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形象。
几乎同时,陈冠忠那个看似光鲜的“文化捍卫联盟”,也被爆出接受不明境外资金资助,账目存在重大疑点,其本人连夜飞往加拿大“度假”,再不敢轻易回港。
几记实锤下,又快又狠。
先前还在鼓噪“抵制王盛”、“捍卫港片尊严”的几家媒体和影评人,声音瞬间低了八度。
他们这才恍然惊觉,这位年轻的“内娱之王”不仅手握资本和渠道,更有着他们难以想象的信息搜集能力和雷霆手段。
所谓的舆论攻势,在真正的实力面前,脆弱得如同纸糊的城墙。
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王盛没有在港岛多做停留,仿佛只是随手拍死了几只嗡嗡叫的苍蝇。
他将后续的舆论战场完全交给了职业经理人带领的专业公关和战略分析团队。
这支团队,早已不是传统的危机公关模式,而是融合了媒体关系、数据分析、产业研究和战略传播的现代化“信息战”组。
他们的任务,并非简单的辩解或对骂,而是要以更宏大的视角、更翔实的数据、更专业的分析,系统地解构港岛电影面临的困境,将王盛那番被曲解的“炮轰”,升华为一场关于华语电影未来出路的大讨论。
一篇题为《开放,不是毁灭:港片颓势的自我审视与出路探析》的长篇分析报告,开始通过几家与内地关系良好、且秉持相对客观立场的港岛媒体和专业电影刊物,以专栏、特稿的形式,分批次、有节奏地发布。
报告没有情绪化的指责,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教,而是以冷静、客观的笔触,结合2002年前后的真实产业数据,从多个维度剖析了港岛电影日渐式微的深层原因:
一、市场根基的萎缩与盗版的致命冲击。
报告明确指出,港岛本土市场狭,人口仅六百余万,单纯依靠本土票房,根本无法支撑日益高昂的电影制作成本。
而曾经重要的外埠市场,如台湾、东南亚,随着当地本土电影的崛起和文化政策的变化,对港片的依赖度大幅降低。
更致命的是,盗版VCD/DVD的猖獗,形成了成熟的地下产业链。
报告引用了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等相关数据,指出盗版使得正版影音收入锐减,严重侵蚀了电影投资的回收渠道,形成了“拍一部,亏一部”的恶性循环。
“当投入无法获得合理回报时,资本自然会撤离,创新和制作水准的下滑几乎是必然。”
二、人才断档与青黄不接的尴尬。
报告梳理了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港片黄金时代的巨星和名导,指出随着成龙、周润发、李连杰、吴宇森等顶尖人才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港岛电影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真空。
尽管有周星星这样的异数支撑,但整体上,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都面临着“老人固守,新人难出”的窘境。
报告尖锐地指出:“过度依赖少数已成名的明星和导演,而缺乏系统性的新人培养机制和造血能力,使得港片类型固化,风格难以突破,观众难免审美疲劳。”
三、类型片的路径依赖与创新乏力。
报告承认港岛类型片(警匪、黑帮、无厘头喜剧、武侠等)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但也指出,过于成功的模式反而成为了创新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