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跟风之作充斥市场,粗制滥造者众,导致类型元素被过度消费,逐渐失去新鲜感。
与此同时,对于新兴的电影类型(如成熟的科幻、奇幻、高概念剧情片)探索不足,工业体系和技术储备(尤其是电影特效)未能跟上国际步伐,难以满足新一代观众日益提升的视听需求和审美品味。
四、制作模式的后与工业体系的缺失。
报告对比了好莱坞成熟的“制片人中心制”和港岛传统的“导演/明星中心制”。
后者更依赖于个人的才华和直觉,缺乏严谨的前期开发、科学的预算控制、规范的项目管理和系统的后期制作流程。
这种“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在应对成本、短周期项目时或许灵活,但在面对需要庞大资源协调和精细分工的大制作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易导致成本失控、质量不稳。
报告强调:“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一门高度工业化的生意。
缺乏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的支撑,难以诞生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品。”
五、心态的封闭与对内地市场崛起的误判。
报告最后,也是最引发深思的一点,是指出了部分港岛电影人心态上的问题。
在面临困境时,易于陷入怀旧情绪和自我封闭,将内地市场的崛起视为威胁而非机遇,对内地观众的审美变化和消费习惯缺乏深入了解。
报告呼吁:“背靠拥有十三亿潜在观众、正在经历爆炸性增长的内地市场,是港岛电影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放下身段,以开放、合作、学习的心态,主动融入,发挥港片在类型叙事、娱乐精神、国际视野上的传统优势,与内地资本、人才、市场进行深度嫁接,才是重焕生机的可行路径。
王盛先生之前的发言,其核心正是‘促交流,谋发展’,而非简单的否定。”
这篇报告,如同一颗投入深水的炸弹,虽然没有激烈的言辞,但其扎实的数据、严谨的逻辑和广阔的视野,在港岛电影圈内部引发了远比之前口水战更为深刻的震动和反思。
许多之前盲目跟风抵制的人,开始静下心来阅读、思考。
舆论,彻底翻转。
“开放,不是毁灭”成为了新一轮讨论的关键词。
而此刻的王盛,早已乘坐航班,回到了京城。
港岛的喧嚣与纷争,于他而言,不过是一段插曲。
他真正的战场,在怀柔的“成龙快乐园”,在《博物馆奇妙夜》那庞大而精细的后期制作之中。
数字领域等国际顶尖特效公司派来的专家团队,与盛影自家培养的技术骨干并肩作战,日夜不停地渲染着那些奇幻场景。
王盛一头扎进剪辑室和特效预览室,与导演团队、视效总监一遍遍打磨着每一个镜头,确保视觉奇观与喜剧节奏、情感内核的完美融合。
对他而言,用一部真正意义上代表中国电影工业最高水准的作品,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远比在港岛那弹丸之地的舆论场上争一时长短,要有意义得多。
那才是对一切质疑和诋毁,最有力的回击。
不过,在港岛炮轰这一番,也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思,顺手敲打敲打内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