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在报纸上市的同时,一股有组织的“反击”浪潮便开始在媒体评论版和娱乐专栏上涌现。
多位平时名不见经传,此刻却被迅速推到台前的“资深影评人”、“文化观察者”纷纷撰文,口径统一地对王盛进行口诛笔伐。
一篇刊登在《星岛日报》评论版,署名“江上影”的文章写道:“王盛先生以其商业成功为依据,试图以其内地市场的审美标准来凌驾于港岛电影独特的文化表达之上,这是一种粗暴的文化霸权主义。
港片之精髓,在于其市井烟火气,在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于其对类型片的极致探索,这些绝非简单票房数字可以衡量。
金像奖评选自有其专业性和独立性,不容外人置喙!”
《东方日报》的娱乐专栏则请来一位“独立电影导演”,直言:“王盛的言论,暴露了其对电影艺术多样性的无知与蔑视。
电影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
如果一切都向市场和票房看齐,那将是电影的末日。
我们呼吁所有热爱电影的人,抵制这种唯市场论的歪风邪气,抵制盛影传媒出品的‘文化快餐’!”
《苹果日报》更是充分发挥其煽风点火的特性,直接以“港片尊严,不容践踏!全面抵制盛影霸权!”为通栏标题,罗列所谓王盛“罪状”,并隐晦地提及某些社团背景人士对王盛“狂妄言行”的强烈不满,试图将水搅浑。
更有甚者,一些报开始挖掘王盛的“黑料”,从他与旗下女艺人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到盛影传媒在商业竞争中所谓的“霸道行径”,添油加醋,大肆渲染,试图从人格上将其抹黑。
一时间,港岛舆论场上,“抵制王盛”、“抵制盛影”的声音甚嚣尘上,仿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意”。
……
半岛酒店,王盛的套房内。
李婷婷和几位随行的公关、助理面色凝重地将十几份不同的报纸摊在客厅的茶几上。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媒体如此一边倒的歪曲和煽动,还是让气氛显得有些压抑。
“王总,情况比预想的要麻烦。”李婷婷快速汇报,“几家主要媒体几乎都在带节奏,而且出现了一批有组织的水军……
呃,是评论员和影评人,在集中攻击您和公司。部分激进言论已经开始呼吁抵制我们的项目。”
王盛穿着一身舒适的休闲装,正慢条斯理地吃着早餐,闻言只是抬了抬眼,扫了一下那些触目惊心的标题,嘴角甚至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弧度。
“预料之中。”
他放下刀叉,拿起餐巾擦了擦嘴,语气平静得令人吃惊,“我昨天把那层遮羞布扯开了,动了某些人的奶酪,打了某些人的脸,他们当然要跳脚。
媒体要销量,自然怎么劲爆怎么来。至于那些所谓的影评人……不过是被人推出来吠叫的棋子罢了。”
“那我们是否需要立刻发布澄清声明?或者,联系几家关系较好的媒体进行正面公关?”公关负责人建议道。
“澄清?”
王盛嗤笑一声,“澄清什么?我的话被曲解了?我对港片充满敬意?然后呢?让他们觉得我们怕了,软弱可欺?”
他站起身,走到地窗前,俯瞰着阳光下繁忙的维多利亚港。
“舆论战,有时候就像打架。你越解释,对方越来劲。既然他们想把事情闹大,那就闹得再大一点好了。”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手下众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声明要发,但不是澄清和辩解。
以我个人和盛影传媒的名义,发一个简短的声明。核心意思就两点:第一,我尊重港岛电影及电影人,昨天的发言是基于电影本身的专业讨论,旨在促进交流,共同进步;
第二,盛影传媒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致力于与所有优秀的电影人携手,推动华语电影走向世界。
对于任何无端指责和恶意诋毁,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语气平和,立场坚定,不卑不亢。
“另外,”王盛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通知我们在港岛的合作伙伴,还有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几位导演、演员,暂时不要公开表态,静观其变。”
“还有,查一下,背后是谁在推波助澜。是哪些人,哪些公司,跳得最欢。”他的语气很平淡,却让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一丝寒意。
李婷婷立刻领会:“明白,王总。我马上安排。”
就在这时,王盛的私人手机响了起来。
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韩三坪。
接通电话,韩三坪浑厚而略带关切的声音传来:“子,港岛那边闹得沸沸扬扬啊?报纸都传真到我办公室了。怎么样,压力大不大?”
王盛走到窗边,轻松地笑了笑:“老师,没事儿。一些风浪而已。有人想借题发挥,正好让我看清楚,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潜在的麻烦。”
“嗯,心里有数就好。”韩三坪语气沉稳,“内地这边你放心,翻不起大浪。上面对我们和国际接轨、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成绩是肯定的。
不过,港岛那边情况复杂,你自己把握好分寸,既不能软弱,也别过度激化矛盾。
毕竟,未来合作是大局。”
“我明白,老师。我有分寸。”王盛应道。
挂了电话,王盛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
他深知,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表面上是针对他个人的言论,深层里,却是新旧势力交替、市场格局重塑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碰撞。
港岛某些抱残守缺的势力,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维护自己日渐衰微的话语权和利益,同时给他这个“过江猛龙”一个下马威。
“抵制?”
王盛看着窗外那片象征着财富与机遇的港湾,低声自语,“我倒要看看,在真金白银和市场前景面前,这所谓的抵制,能有多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