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功夫足球》的“走出去”与《指环王》的“引进来”,共同构成了这个“窗口”的两面,聚焦于民间的文化交流,却折射出国家间在特定领域的互动暖意。
任务下达至盛影传媒院线电影宣发事业部。
部门的负责人不敢怠慢,立刻组织精干力量,研究制定宣发方案。然而,现实情况却颇为棘手。
《指环王:护戒使者》作为一部已在2001年于全球多数地区公映的影片,其盗版DVD、VCD早已通过各种渠道在内地流传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对于广大影迷和潜在观众而言,电影的故事情节、宏大场景甚至部分细节,都已不再是秘密。
这无疑极大地削弱了影片本身的新鲜感和神秘感,给宣发工作带来了先天性的困难。
经过审慎评估和市场调研,宣发事业部决定采取一种相对“朴实无华”的策略。
他们没有投入巨资进行地毯式的广告轰炸,而是将资源集中在几个核心点上:
1.强调“影院体验”:宣传重点突出《指环王》作为奇幻史诗巨制,其震撼的视听效果只有在现代化多厅影院、尤其是在部分已经升级设备的“中影盛世影城”的巨幕厅和立体声环绕系统中,才能得到最完美的呈现。主打“在家看碟片,不如影院感受中土世界的磅礴!”这类口号。
2.借助媒体口碑与奖项背书:大量引用该片在全球获得的超高评价、荣获的多项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化妆等),强调其“经典”、“必看”的属性,吸引那些即使看过盗版也愿意为“仪式感”和极致体验买单的观众。
3.渠道精准投放:宣传物料和广告重点投放在与“中影盛世”合作的院线影院、核心商圈的部分高端场所,以及大学生、白领聚集的网络论坛和早期社交媒体平台,精准定位最有可能走进影院消费的群体。
4.捆绑“院线制改革”概念:在部分行业媒体和影迷导向的宣传中,巧妙地将《指环王》上映与“中国院线制改革里程碑”、“首部黄金周分账大片”等历史性标签结合,赋予观影行为一丝参与时代变革的独特意义。
最终,在各方协调下,尽管面临盗版困扰,《指环王:护戒使者》在五一黄金周期间的排片率,还是被预定为了50%。
这充分体现了院线方对于这部好莱坞大片市场号召力的认可,也反映了新发行体系下,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切准备就绪后,盛影传媒院线电影宣发事业部按照流程,向新线影业的对口部门发去了一份格式规范、内容详实的公函。
公函中,客观陈述了影片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盗版现状挑战,详细列举了盛影传媒已部署的系列宣发举措、预计覆盖的观众人次、以及凭借其掌握的院线资源所能保障的惊人首周开画规模(31条院线,2672块银幕)。
公函语气专业,不卑不亢,既展示了己方的工作成果和努力,也隐含地明了在中国市场取得超预期成绩的客观难度。
新线影业方面收到公函后,反应颇为平静。
对于此时的新线而言,2001年全球狂收8亿多美元的《指环王:护戒使者》,其票房潜力在主要市场已基本挖掘殆尽。
中国内地市场,虽然在入世后展现出令人好奇的增长潜力,但在2002年,其全年总票房规模也不过二十多亿人民币(约合3亿美元左右)。
他们内部对《护戒使者》在中国五一档的票房预期,也就在两三千万美元这个量级。
这对于影片的全球总票房而言,只是锦上添花,甚至算不上一个主要的贡献点。
他们真正看重的,并非单部影片的短期收益,而是未来。
通过与盛影的合作,成功将《指环王》这部代表好莱坞工业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正式、大规模地引入一个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庞大市场,这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性的布局。
这为他们未来更多影片的进入铺平了道路,也向好莱坞的其他玩家以及华尔街的投资者们展示了新线在中国市场的先行者姿态和渠道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成功的文化输出,能够为他们在美国国内赢得一些无形但极其重要的资源。
例如,美国电影协会(MPAA)乐见其成员公司在新兴市场取得突破,这有助于其在游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时,拥有更充分的理由和案例。
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隐性背书,虽然不直接表现为资金扶持,但像商务部、国务院下属相关机构,会注意到这种成功的商业文化交流案例,可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谈判、文化交流活动中,给予相关企业更多的关注或便利,将其视为促进中美民间理解的“正面典范”。
此外,新线影业的母公司时代华纳,也能从子公司在战略市场的进展中获益。
因此,新线影业对盛影发来的公函回复得迅速而客气,表示充分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感谢盛影团队付出的努力,并对双方未来的长期合作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