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幕院线,发起方是宁夏区电影公司。
青海昆仑院线,发起方是青海电影公司。
西域电影公司院线,发起方是西域区电影公司。
总计三十一家。
这其中取得跨省院线牌照的有中影盛世院线、魔都联和电影院线、京城新影联院线、辽省北方电影院线(仅限东北区域)、吉林长影电影院线。
其他都是省内院线。
抛开中影盛世院线,截至目前,全国有效银幕数总计2032块(历史上完成院线改革后统计出的数字为1585块,过去两年,在四家试点院线的带动下,有所增长,很正常)。
“有效银幕”是指,在改革前,虽然全国名义上的电影院更多,但很多由于经营不善已经关闭、转行或无法正常放映。
这2032块银幕,可以看作是改革后首批被整合进市场化运营体系的“有效银幕”
算上中影盛世院线的话,全国有效银幕数是2672块。
换而言之,中影盛世院线占据了全国电影市场五分之一的份额。
2672块的数据,原本应该到2005年才会出现(2668块),被提前了整整三年。
一块银幕对应的是一个影厅。
按平均每个影厅可容纳150名观众算。
全国2672个影厅,理论上,同一时段可容纳400800(四十万零八百)人,如果一张电影票20元,可产生8016000(八百零一万六千)元票房。
假设一部电影90分钟,算上影厅打扫等时间,120分钟,早上10点开始营业,晚上10点下班,一天可以放六场。
假设场场爆满,一部排片率100%的90分钟电影,单天可产生48096000(四千八百零九万六千)元票房。。
当然,以上都是假设,是极端情况下的极限值。
不过,这个数字反映出来的是整体大盘情况,既175.55亿元的存在规模。
但实际产出也就20%不到。
入世之前,靠着行政保护,院线试运营,王盛拍的电影在单一院线拿过100%排片率(《假结婚》),但入世之后肯定不能这么玩了。
从这些数据能清楚的看到上层强制推动实行院线制的目的——“清查田亩,归口管理”。
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让影院自由选择加入院线,直接打破了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旧有发行网络。
这相当于把原本属于各级“封建领主”(地方电影公司)的“田亩”(影院和银幕),重新划归给直接向中央(代表片方和宏观管理)负责的“庄园主”(院线)管理。
将所有“有效银幕”纳入院线体系,并进行计算机联网,意味着国家(通过专资办)和片方(如王盛的盛影)能够实时、准确地掌握每一块“田亩”的“产出”(票房)。
在“田亩”清晰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公平的“税制”(分账制度)。
片方、发行方、院线、影院各自该拿多少,有了透明、统一的依据。
这极大地激发了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因为制作方终于能明确知道自己的劳动能换来多少回报。
就算没有彻底堵住瞒报收入的漏洞,却也为分账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因此。
王盛手里的这份清单。
不仅仅是各家院线的影院数据,更是未来中国电影市场渠道格局的雏形。
而盛影掌握了内容端制高点,就拥有了定义游戏规则的权力。
王盛对秦远志吩咐道:“‘中影盛世’是我们的基本盘,排片和资源优先保障,建设速度不能慢。
对于其他院线……可以谈合作,但原则不变,要么接受‘盛世影院管理’的输出管理,确保服务标准和排片效率;
要么,用他们旗下最优质的影院资产或者未来建设的优质项目股权,来换取我们重点影片的首轮放映权,甚至是战略投资。
具体尺度,你和团队把握,底线是确保盛影系内容在渠道端的强势地位和利益最大化。”
“明白,王总。”秦远志点头记录。
“另外,重点关注江、浙、黑吉辽、川渝、长安……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院线,他们的入股邀约可以深入接触。
告诉他们,盛影欢迎有价值的伙伴,但我们要的是能产生协同效应的优质资产,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
“是!”
秦远志领命而去。
王盛很清楚,这场渠道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这三十一家院线,未来能活下去的,十不存一。
地产、数字影院……未来的难关多着呢。
盛影系想要活下去,只有烧钱。
钱从何而来?
借贷,上市融资。
不上市融资,不大笔借贷,光靠自营业务赚的钱来烧,市场只会被更强势的资本占领。
所以,盛影传媒上市是必然的。
“王总。”
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的李婷婷,开口道:“王总,徐客先生还在外面等着,您现在有空见他吗?”
“哦……”
王盛回过神来:“请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