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死而复生(1 / 2)

来自全美各地,尤其是大学城、亚裔社区聚集区以及一些cult片影迷聚集的BBS和论坛上,关于“Kung Fu Soer”的讨论帖开始频繁出现,并迅速被“顶”热。

“嘿,有人看了《每日秀》吗?那部中国足球功夫片看起来太疯了!”

“周星星?是不是那个演过《赌侠》的港岛演员?我看过录像带,他的喜剧节奏独一无二!”

“我所在的城市的影院会上映吗?预告片里那个倒挂金钩简直违反了物理定律,但我好想看!”

这些声音虽然分散,但汇聚起来的声量,让原本已经准备接受《功夫足球》惨淡收场的新线影业中下层宣发人员感到错愕,随即是隐隐的兴奋。

数据不会谎,网络搜索指数(虽然当时Google还未一统江湖,但类似工具已存在)和有限的线上互动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这部即将上映的、风格奇特的东方喜剧,正在以一种非主流的方式,获得远超预期的市场关注。

凯伦·李几乎是第一时间将整理好的数据和分析报告,递交给了她的上级,以及当初对与王盛合作持开放态度的高级副总裁凯文·布朗。

“情况就是这样,凯文。”凯伦站在凯文·布朗的办公室里,语气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每日秀》的效应是现象级的,它用一种我们未曾预料的方式,为《功夫足球》完成了初步的‘破圈’。现在,我们需要重新评估这部电影的市场潜力。”

凯文·布朗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打着那份报告。

他原本对《功夫足球》在《冰河世纪》碾压下的前景已不抱太大希望,甚至内部已有声音质疑当初与盛影合作的决定是否过于冒进。

但此刻,冰冷的数字和网络上鲜活的声音告诉他,事情或许还有转机。

“口碑……能支撑住吗?”凯文·布朗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猎奇心理带来的关注是一回事,观众真正走进影院后是否买账是另一回事。

如果点映或者首映后口碑崩盘,那这点前期热度只会加速电影的死亡。

“这正是我们需要立刻弄清楚的。”

凯伦迅速回应,“我建议,立刻启动大规模点映!就在本周末(3月23日-24日),在原定首映地(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的基础上,扩大到全美主要大学城、亚裔社区周边的至少二十个城市,安排上百场点映!

我们需要真实的观众反馈,需要上座率数据,需要知道那些因为《每日秀》而对电影产生兴趣的人,看完之后到底会不会喜欢它!”

点映,即在正式大规模公映前,在特定影院、针对特定观众进行范围放映,常用于文艺片或缺乏信心的商业片测试市场反应、积累口碑。

对于《功夫足球》而言,在正式直面《冰河世纪》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火力侦察,至关重要。

凯文·布朗沉吟片刻,风险与机遇在脑中快速权衡。

增加点映意味着额外的拷贝冲印、场地和人力成本,如果效果不佳,这些投入就是打水漂。

但若点映能证实市场的接受度,甚至催生正面口碑,那就有可能从院线方争取到比原计划更多的开画银幕。

“去做。”

凯文·布朗最终下定决心,“规模就按你的,至少一百场。重点覆盖我刚才提到的那几类区域。

同时,联系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影评人,邀请他们参加在洛杉矶和纽约举行的专场点映。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声音。”

命令一下,新线影业的市场和发行部门立刻高速运转起来。

电话、传真,2002年电子邮件已普及,但传真在商务沟通中仍占重要地位,纷纷涌向各地的合作影院经理。

凭借着新线多年积累的渠道关系,以及《每日秀》带来的这点“意外热度”作为谈判筹码,发行团队艰难但成功地服了众多影院,在周末为《功夫足球》挤出了上百个放映厅。

与此同时,盛影传媒赴美团队在赵劲松的带领下,全力配合。

他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周星星喜剧风格、文化背景的解读材料,帮助新线制作更精准的宣传语和观众引导。

赵劲松甚至亲自参与了点映影院的筛选,确保能最大程度覆盖潜在兴趣群体。

……

2002年3月23日,周六。

《功夫足球》全美大规模点映日。

在洛杉矶西木区紧邻UCLA的一家艺术影院外,下午场次还没开始,门口已经排起了不算长但绝对显眼的队伍。

队伍中有明显是亚裔面孔的年轻人,有穿着休闲、看起来是大学生的美国青年,还有一些明显是cult片爱好者的身影,他们交谈着,语气中充满期待。

“我是冲着《每日秀》来的,我倒要看看有多离谱。”

“我喜欢的几部脱口秀节目,都吐槽了这部电影,真是给我笑惨了,我一定要看!”

“周星星虽不如成龙有名,但他的喜剧真不错。”

“听视觉效果很炸?希望不是预告片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