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性纤维束】是【云梦城】的血肉,【工蜂】无人机是它的骨匠,那么这座城市的灵魂,则是它那套无处不在的环境交互系统。
在项目启动之初,何宇就提出了一个核心要求。
一个近乎狂妄的要求。
“我不要一座智能城市。”
在那场决定了【云梦城】底层逻辑的最高级别会议上,何宇的声音平静,却掷地有声。
“智能城市是被动响应的工具,是更高效的仆人。”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学院的院长,从建筑学泰斗到生命科学的权威。
“我要的,是一个能够主动感知、理解,并关怀每一个居民情绪的‘生命体’。”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颠覆性的概念在会议室里激起无声的涟漪。
“【云梦城】本身,必须具备‘情商’。”
这个目标,近乎科幻。
它意味着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与数据流,而是一个有温度、会呼吸、懂悲喜的同伴。
为了实现这个构想,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在【盘古】的全力协助下,研发出了一套彻底颠覆城市管理逻辑的系统。
【城市情绪感知与交互系统】。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遍布城市每一个角的、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微型仿生传感器。
这些神经末梢,能够实时采集海量的、以往被人类科技彻底忽略的环境数据。
光照的强度与色温。
气流的速度与方向。
空气中由人群聚集而产生的、信息素的微妙浓度变化。
甚至是城市背景音中,那人耳无法分辨的、代表着集体无意识的极低频声波。
这些庞杂到足以在零点一秒内烧毁任何传统超级计算机的环境数据,会与居民个人终端上自愿上传的、经过最高级别加密脱敏处理的情绪状态数据,进行实时交叉比对。
心率的瞬间波动。
皮肤电反应测出的隐性压力指数。
所有数据洪流,最终在【盘古】的云端汇聚,经过那份源自“灵感”的非线性分析模型进行处理,最终呈现为一幅实时变化的动态图像。
一幅“城市情绪热力图”。
这套系统,赋予了【云梦城】一种从未有过的能力。
同理心。
……
数个月后,龙河大学正在建造一座“活的”城市。
这个消息,伴随着那些通过官方直播渠道泄露出的、宛如科幻电影特效般的建设画面,如同一场跨越了物理国界的数字风暴,迅速席卷全球。
它不再是某个圈子里的技术简报,也不是学术期刊上一段枯燥的论文。
它变成了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上,热度排名第一的直播流。
变成了无数科技博主、建筑爱好者、未来主义者彻夜不眠分析的像素盛宴。
变成了深夜脱口秀节目里,主持人用来调侃“未来已来”的绝佳素材。
那些在【盘古】指令下,如同空中芭蕾舞团般精准协作的【工蜂】无人机。
那些能够根据环境光线与人群情绪,自主调节色彩与质感的【生命性纤维束】墙体。
这些在普通民众看来神乎其技,甚至带着一丝魔法色彩的景象,彻底引爆了全球的互联网。
然而,当这场风暴刮入另一个更加传统、更加讲究资历与传承的领域时,它遇到的,不再是惊叹与好奇。
而是坚冰。
国际主流建筑界。
尤其是那些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奉为圭臬,手握行业话语权的权威们,在短暂的沉默后,发出了普遍的质疑,以及毫不掩饰的嘲笑。
他们无法理解。
他们也不愿意去理解。
在他们看来,这种完全由AI主导、材料本身拥有“生命”、建造过程如同3D打印的模式,是对“建筑”这门古老艺术的终极亵渎。
在这股席卷了整个西方建筑学界的质疑声浪中,一个人的声音,最具分量。
汉斯·穆勒。
当今世界建筑领域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评委会**。
一位在业界德高望重,以一生推崇建筑的“真实性”与“纪念性”而著称的德国老牌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