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野原广志,霓虹影视之星! > 第243章 《舌尖上的霓虹》!大成功!大家的

第243章 《舌尖上的霓虹》!大成功!大家的(2 / 2)

“没问题。”斋藤茂应下,转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放映室里的气氛格外热烈,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和干劲——以前的关东台,总是死气沉沉,开会时要么互相推诿,要么按部就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了一部片子齐心协力。

广志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忽然觉得,所谓的“改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是铃木清斗的信任,明日海的支持,山田隆司、藤下健、木村浩、斋藤茂的配合,还有松井雄一、本田樱子这些一线员工的努力,才让这部片子有了诞生的可能。

就像《舌尖上的霓虹》里拍的那样,一份鲜美的生鱼片,需要渔民出海捕鱼,需要拍卖师公正定价,需要厨师精心处理,需要食客用心品尝——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成不了完整的故事。

铃木清斗看着众人忙碌的样子,对广志说:“广志君,你知道吗关东台以前最辉煌的时候,就是这样——大家为了一部片子,齐心协力,不计较个人得失。后来因为业绩不好,人心散了,才变成现在的样子。现在,你把这份干劲找回来了,比任何成绩都重要。”

广志点头,眼神里带着点坚定:“铃木桑放心,我们会继续努力,把‘街头的暖’和‘家里的味’拍好,让《舌尖上的霓虹》成为关东台的招牌,也成为霓虹人文纪录片的招牌。”

夕阳透过放映室的窗户,洒在幕布上,给画面里野水正泰的背影镀上了一层金光。外面的走廊里,传来制作部年轻人的笑声——他们听说片子拍得很好,正准备过来向广志请教拍摄技巧。

关东台的办公楼,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而此刻的东京市电视台,高桥一夫正拿着市台情报部送来的报告,脸色阴沉。

报告上写着:“关东台《舌尖上的霓虹》初剪完成,内部反馈极佳,计划下周黄金档播出,东京台已协调黄金档时段支持。”

他捏着报告的手指越来越紧,纸页都被捏出了褶皱。之前还以为野原广志的纪录片会在深夜档播,不会对《东京周边探访》造成威胁,现在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野原广志的能力。

“看来,得提前调整计划了。”高桥一夫低声自语,拿起桌上的座机,拨了个号码,“让山田课长和佐藤导演立刻来我办公室,有紧急情况要讨论。”

电话那头传来应和声,高桥一夫挂了电话,眼神落在窗外。

东京的夕阳正慢慢落下,给这座城市镀上了一层冷光。

他知道,一场关于黄金档的竞争,即将开始,而野原广志和他的《舌尖上的霓虹》,将会是市台最强劲的对手。

……

从关东台返回东京台的路上,明日海手里一直攥着《舌尖上的霓虹》的放映反馈表,纸页边缘都被捏得发皱。

他侧头看着身旁闭目养神的野原广志,忍不住开口:“广志君,你就一点不紧张等会儿要跟高田局长汇报,要是他觉得片子不符合预期,黄金档的时段说不定就没了。”

广志缓缓睁开眼,语气依旧沉稳:“紧张没用。片子的质量摆在那里,高田桑是懂内容的人,他不会只看题材,不看内核。再说,咱们还有铃木桑他们的反馈做支撑,不用怕。”

车子驶进东京台总部大楼的停车场时,夕阳刚好落在顶楼的“东京电视台”招牌上,镀上一层暖金色。

两人刚走进制作局大楼,就被高田俊英的秘书拦住:“野原桑,明日海常务,高田局长在大会议室等你们,坂田台长和岛津前社长也在。”

明日海脚步顿了一下,下意识看向广志——岛津义弘卸任台长后就专注于市长选举,很少来台里,这次突然出现,显然是特意为《舌尖上的霓虹》而来。

广志不动声色地拍了拍他的胳膊,示意他别慌,然后跟着秘书往大会议室走。

推开门的瞬间,就看到坂田信彦坐在主位,手里拿着份文件,岛津义弘坐在他左手边,穿着深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里带着政客特有的锐利。

高田俊英则坐在右侧,面前摆着个空咖啡杯,显然已经等了一会儿。

“广志君,明日海,你们来了。”坂田信彦率先开口,语气温和,“坐吧,刚听高田说,你们在关东台的放映效果很好”

广志和明日海坐下后,明日海立刻把反馈表递过去:“坂田台长,您看,关东台的铃木桑、山田桑他们都很认可,尤其是人物塑造和镜头语言,评价很高。”

岛津义弘接过反馈表,快速翻了几页,抬头看向广志:“我听说你用一周时间就拍完了第一集还只用了关东台的旧设备和音乐库素材”

“是。”

广志点头,“关东台的设备虽然老,但斋藤桑调试得很到位;音乐库的素材虽然旧,却有股子烟火气,跟海鲜市场的氛围很搭——没必要为了追求‘新’,浪费时间和预算。”

高田俊英终于开口,语气里带着点审视:“话是这么说,但纪录片的市场摆在那里。近五年霓虹的美食类纪录片,最高收视也才3.5%,你凭什么觉得你的片子能突破这个瓶颈”

广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坂田信彦:“坂田台长,您还记得《深夜食堂》开播前,大家也觉得‘没大明星没大场面,肯定火不了’吗结果呢它成了台里的长青剧,还拉了日清拉面的长期赞助。”

他顿了顿,继续说:“现在的观众不是不喜欢纪录片,是不喜欢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我拍《舌尖上的霓虹》,重点不是‘拍美食’,是‘拍人’——野水桑对渔业的执着,食客对老味道的怀念,这些才是能打动观众的东西。就像《深夜食堂》靠‘故事’火,咱们的纪录片靠‘人情’,一样能吸引观众。”

坂田信彦笑着点头:“我就喜欢你这股笃定的劲儿。不过光说没用,片子带来了吗我们自己看了才知道。”

广志立刻起身,从公文包里拿出胶片拷贝:“带来了,现在就可以放映。”

会议室的灯被关掉,投影幕布亮起,海浪声先传了出来,接着是晨雾中的千叶海鲜市场——野水正泰解船绳的手、渔网在空中展开的弧线、金枪鱼拍卖时的喊价声,一幕幕画面在幕布上流转。

高田俊英原本靠在椅背上,双手抱胸,一副审视的姿态。

但当画面切到野水正泰收网时的眼神,他下意识坐直了身体,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

岛津义弘则拿出笔记本,笔悬在纸上,偶尔低头记录几句,大多是“镜头角度”“配乐选择”这类细节。

当看到野水正泰切生鱼片的慢动作时,高田俊英突然开口:“这个镜头的光线处理得不错,金枪鱼的纹理看得很清楚,却不显得油腻——是谁负责的灯光”

“是关东台的斋藤茂桑。”广志回答,“他调整了摄像机的光圈,还加了反光板,才拍出这个效果。”

高田俊英点了点头,没再说话,继续盯着幕布。直到片子结尾,野水正泰说“大海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不能贪心”时,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坂田信彦才率先鼓起掌:“好!这片子拍得有温度,比我预期的好太多了!”

岛津义弘合上笔记本,语气里带着明显的赞赏:“我原本以为,纪录片只会拍些枯燥的过程,没想到你能把人物拍得这么鲜活。野水桑这个角色,有固执,有坚守,还有对大海的敬畏——比有些电视剧的主角还立体!”

高田俊英也收起了之前的审视,语气缓和了不少:“我承认,我之前低估了你。这个拍摄手法很特别,不像现在霓虹纪录片常用的‘全景+解说’模式,你更注重细节和现场音,反而更有代入感。这是你特意研究的”

“是。”广志点头,“我研究过近几年国内外的纪录片,发现现在的观众更在意‘沉浸感’。所以我减少了旁白,多用现场音和特写镜头,让观众感觉自己就站在海鲜市场里,看着野水桑捕鱼、切鱼——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旁白的讲解更有说服力。”

这时,广志的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要是这些人知道,自己的拍摄手法其实来自前世21世纪的纪录片,不知道会是什么反应。

前世的纪录片早就摆脱了“说教式”的框架,讲究“以小见大”,用个体故事折射群体情感,还会运用慢动作、微观镜头等技术,让画面更有冲击力。

而现在1991年的霓虹纪录片,还停留在“记录事件”的阶段,要么拍历史文化的宏大叙事,要么拍社会议题的严肃讨论,很少有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更别说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去呈现了。

岛津义弘显然没察觉到广志的心思,他兴奋地说:“我敢肯定,这片子一定能拿奖!不说别的,就冲野水桑的人物塑造,还有‘从海到桌’的叙事逻辑,就能在人文类纪录片里脱颖而出!而且你拍的是千叶的海鲜,说不定还能带动东京湾地区的生鱼片热潮——到时候我竞选市长,还能借‘推动本土文旅’的由头拉选票!”

坂田信彦笑着补充:“何止是拿奖,广告商肯定也会感兴趣。你看片子里的金枪鱼拍卖、野水屋的生鱼片,这些场景都能植入广告,比如海鲜市场的赞助、刀具品牌的合作——比单纯的综艺植入更自然,商家应该会愿意投钱。”

高田俊英也点头:“我之前还担心,纪录片拉不到赞助,现在看来是我想多了。明天我就让广告部的人跟千叶县的渔业协会联系,看看能不能谈个长期合作——既能给片子拉赞助,又能帮当地推广海鲜,双赢。”

广志适时开口:“高田桑,还有个事想跟您商量。千叶县厅的石上本郎桑想提前要一份样片,说是要在文旅推广会上放,您看可以吗”

“当然可以!”

高田俊英立刻答应,“这是好事,能帮片子提前预热,还能跟地方政府搞好关系——让剪辑部多做一份拷贝,明天就让人送过去。”

就在这时,岛津义弘忽然愣了一下,像是想到了什么,他看向广志:“广志君,我有个想法。现在东京台的很多节目结尾,都会加一段我参与的‘国民对话’,跟观众聊一聊社会话题。你看,能不能在《舌尖上的霓虹》结尾,也加一段类似的内容我可以跟野水桑聊一聊渔业的传承,或者跟观众聊一聊‘本土美食的意义’——这样既能增加节目跟观众的互动,也能帮我提升曝光度,为选举造势。”

广志心里立刻有了方案,却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故作思考了几秒,然后笑着说:“岛津前社长,这个想法很好。我觉得可以设计两个桥段:第一个桥段,您可以去野水屋跟野水桑一起吃生鱼片,边吃边聊他小时候跟父亲出海的事,突出‘传承’的主题;第二个桥段,您可以站在千叶码头,跟观众聊一聊‘大海给我们的礼物’,呼吁大家关注本土渔业——这样既不突兀,又能跟片子的内容呼应,还能体现您对民生的关注。”

岛津义弘眼睛一亮,拍了下手:“这个设计好!既贴合片子的调性,又能传递我的政治理念——广志君,你想得太周到了!”

坂田信彦也笑着说:“广志君不仅懂内容,还懂怎么结合现实需求——这样一来,片子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社会价值,还能帮岛津拉选票,一举三得。”

高田俊英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暗暗感慨——野原广志不仅有才华,还懂得变通,知道怎么在不破坏片子内核的前提下,满足多方需求。

之前他还担心,这个年轻人太固执,不懂职场的规则,现在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岛津义弘显然对广志的方案非常满意,他站起身,走到广志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广志君,以后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开口。无论是选举宣传,还是资源协调,我都能帮上忙——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

广志连忙起身:“岛津前社长客气了,能帮到您,我也很荣幸。”

坂田信彦看了眼时间,开口说:“好了,时间不早了,大家也该回去了。广志君,你明天跟剪辑部对接,把岛津前社长的桥段加进去,争取下周准时在黄金档播出。高田,你负责跟市宣部的服部忠桑联系,让他帮忙在地铁、报纸上推一下预告片——咱们要让更多人知道《舌尖上的霓虹》。”

“嗨!”高田俊英和广志齐声应下。

走出会议室时,岛津义弘特意跟广志走在后面,小声说:“广志君,我听说田中三上神最近在盯着你你要是遇到什么麻烦,随时给我打电话——他想打压本土文化,我第一个不答应!”

广志心里一暖,点头说:“多谢岛津前社长关心,我会注意的。要是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肯定会找您帮忙。”

等岛津义弘离开后,明日海才凑过来,语气里带着点佩服:“广志君,你刚才设计的桥段太妙了!既满足了岛津前社长的需求,又没破坏片子的完整性——换做我,肯定想不到这么周全。”

广志笑了笑:“其实也没什么,就是站在他的角度想了想。他现在需要曝光度,需要跟选民建立情感连接,而片子里的‘传承’‘本土文化’刚好跟他的竞选理念契合——把这两点结合起来,自然就有了方案。”

两人走到电梯口时,高田俊英忽然追了上来:“广志君,等一下。我刚才跟广告部的人通了电话,丸井酱油的负责人听说片子拍得不错,想明天跟你见一面,聊聊赞助的事——你有时间吗”

“有时间。”广志立刻答应,“明天上午十点就行,地点定在台里的会客室吧。”

高田俊英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点欣慰:“好,我让秘书跟他们对接。广志君,好好干,东京台的未来,还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

电梯门打开,广志和明日海走进去。看着电梯里不断上升的数字,明日海忽然说:“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关东台的改革选对了方向,选对你牵头,更是选对了——要是没有你,关东台说不定早就被放弃了。”

广志看着电梯门里的倒影,语气平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铃木桑的信任,斋藤桑的技术,松井桑的拍摄,还有你和高田桑的支持——少了任何一个人,都成不了事。”

电梯到达一楼时,外面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东京台大楼的灯光亮了起来,像一座矗立在夜色里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