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野原广志,霓虹影视之星! > 第243章 《舌尖上的霓虹》!大成功!大家的

第243章 《舌尖上的霓虹》!大成功!大家的(1 / 2)

第243章 《舌尖上的霓虹》!大成功!大家的悸动!

关东台的放映室比东京台的小了一圈,墙壁刷成深灰色,吸音贴得满满当当,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胶片味。

正前方的投影幕布泛着冷白的光,—是明日海特意让人从关东台仓库翻出来的,说是“让铃木桑这些老领导坐得舒服些”。

野原广志提前十分钟到了放映室,手里抱着《舌尖上的霓虹》第一集的胶片拷贝,身后跟着桥本一郎和本田樱子。

桥本一郎怀里揣着剪辑脚本,手指还在不停摩挲纸页,明显有些紧张。

本田樱子则攥着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随时准备记录反馈。

“广志君,真的不再检查一遍吗”桥本一郎小声问,“刚才在剪辑室还觉得没问题,现在一到放映室,我总担心哪里没剪好。”

广志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依旧沉稳:“放心吧,该检查的都检查过了。节奏、配乐、字幕都没问题,剩下的就看大家的感受了——毕竟纪录片拍的是人心,不是靠技术参数衡量的。”

话音刚落,放映室的门就被推开,明日海和铃木清斗走了进来。

铃木清斗穿着件深灰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拄着根黑木拐杖,步伐比上次见面时稳了不少。

跟在他们身后的是关东台的几位老高层:制作部副主任山田隆司、广告部主任藤下健、人事部主任木村浩,还有技术部主任斋藤茂。

“广志君,让你久等了。”铃木清斗笑着开口,语气里带着长辈的温和,“最近身体不大好,来晚了几分钟,别介意。”

“铃木桑客气了,我们也是刚到。”广志连忙侧身让开,指着前排的沙发,“您坐这里,视野最好。”

众人陆续落座,藤下健刚坐下就从西装口袋里掏出半块金枪鱼三明治,偷偷往嘴里塞了一口——早上跟“浅草屋”谈广告谈崩了,连早饭都没顾上吃。

木村浩推了推圆框眼镜,从公文包里拿出个小本子,笔已经捏在了手里,显然是准备认真记录。

斋藤茂则依旧沉默,坐在最角落的位置,手里攥着传呼机,眼神落在投影幕布上,没什么表情。

等所有人坐定,明日海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各位,今天请大家来,是想一起看看《舌尖上的霓虹》第一集的初剪版。这部片子是广志君牵头,松井桑、本田酱他们一起拍的,耗时一周,拍的是千叶海鲜市场的野水正泰桑——大家看完后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直接说,不用客气。”

他话刚说完,山田隆司就轻轻咳嗽了一声,语气里带着点犹豫:“明日海常务,不是我泼冷水,咱们关东台以前也拍过类似的短片,比如去年拍的《千叶渔港日记》,了两个月,最后收视才1.2%,广告商那边还抱怨‘没看点’。纪录片这东西,在咱们霓虹的影视圈里,本来就排不上号——您也知道,现在霓虹的观众只认动画片、电视剧,电影都得靠大明星撑场面,综艺更是连台面都上不了,更别说纪录片了。”

藤下健也跟着点头,嘴里还嚼着三明治,含糊不清地说:“可不是嘛!上次我跟丸井酱油的负责人谈广告,人家直接跟我说‘除非你们请神木俊介拍偶像剧,不然我们不投钱’。纪录片他们连听都不想听,说‘拍老渔民收网,还不如拍明星吃生鱼片有话题度’。”

木村浩推了推眼镜,补充道:“而且咱们台里的年轻员工也不看好。昨天我去制作部,听到几个编导在说‘纪录片就是拍些没人看的老东西,不如拍综艺轻松,还能拿高奖金’——现在的年轻人,都想着走捷径,没人愿意沉下心做慢内容。”

铃木清斗没说话,只是看向广志,眼神里带着点期待:“广志君,我知道纪录片不好做,但我相信你的眼光。当年你拍《暗芝居》,所有人都说凌晨档救不活,结果你还是做到了。今天这部片子,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再给我们一个惊喜。”

广志点头,转身对放映员说:“可以开始了。”

放映机“咔哒”一声启动,投影幕布上的光忽然暗了下来,接着响起一阵海浪声——不是录音棚里的音效,是桥本一郎特意从千叶码头录的现场音,带着点海风的咸湿,还有远处渔船的汽笛声。

画面缓缓亮起,晨雾中的千叶海鲜市场慢慢出现在幕布上。

木质货台泛着旧旧的光泽,渔船的甲板灯像星星一样散在海面上,野水正泰穿着深蓝色渔裤,正弯腰解开系船的绳子。

镜头没有直接拍他的脸,而是先给了他的手——那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粗大,却灵活得很,解绳结的动作一气呵成。

“这镜头……有点意思。”山田隆司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小声嘀咕,“一般拍人物都会先拍脸,广志君倒好,先拍手——不过这手一看就有故事,比直接拍脸有味道。”

藤下健也忘了吃三明治,眼睛盯着幕布:“你看这晨雾的质感,还有海水的颜色,拍得跟画一样。之前咱们台拍《千叶渔港日记》,拍出来的画面灰蒙蒙的,跟vhs录像带似的,哪有这么清楚。”

木村浩也在小本子上记了一笔:“镜头语言细腻,注重细节,和传统纪录片的‘流水账式记录’不一样。”

画面继续推进,野水正泰驾着渔船出海,渔网在空中展开的瞬间,配乐突然响了起来——是段钢琴曲,不是什么有名的曲子,是广志从关东台音乐库翻出来的旧素材,旋律很轻,像海浪一样起伏。

随着渔网落入海中,钢琴声渐渐变缓,只剩下海浪声和野水正泰的吆喝声。

“这配乐加得好!”铃木清斗突然开口,语气里带着惊讶,“我还以为你们会用传统的三味线,没想到用了钢琴——既不抢戏,又能烘托气氛,比三味线更有现代感,还能突出‘海’的温柔。广志君,这配乐是特意找人做的吗效率这么高”

广志笑着摇头:“不是特意做的,是关东台音乐库的旧素材。我昨天下午翻了两个小时,找到这段钢琴曲,觉得跟海浪声很搭,就让桥本桑剪进去了。”

“翻旧素材”山田隆司愣了一下,随即感慨,“咱们台的音乐库堆了快二十年的磁带,平时没人管,没想到广志君还能从里面找出这么合适的曲子——换做别人,肯定直接去外面买版权,又费钱又费时间,你倒是雷厉风行。”

藤下健也跟着点头:“可不是嘛!上次拍《关东美食纪行》,光是找配乐就了半个月,还了五百万日元买版权,结果拍出来的片子没人看,钱全打了水漂。广志君这效率,比咱们这些老骨头强多了。”

铃木清斗笑着看向几位老部下:“你们现在知道我为什么放心让广志君牵头了吧他做事从来不是只靠技术,更靠‘心’——知道怎么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好的事,知道观众想看什么。你们啊,就是太拘泥于‘规矩’,总觉得‘没大价钱就做不出好东西’,反而忘了做内容的本质。”

山田隆司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铃木桑说得对,我们确实该改改老观念了。现在台里的人都怕担责任,做什么事都要先开会讨论半个月,等讨论完,机会早就错过了。广志君倒好,想到就做,一周就拍出这么好的素材,比我们强多了。”

木村浩也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上次有个年轻编导想拍‘老街手工艺’的短片,结果上报后,几个部门讨论了一个月,最后还是以‘风险太高’驳回了。现在的关东台,就是缺广志君这种敢闯敢干的年轻人——也难怪他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多成就,换做我们,怕是到四十岁还在按部就班。”

几人说话间,幕布上的画面已经到了金枪鱼拍卖环节。

几十家鱼铺的老板围着货台,拍卖师的喊价声此起彼伏,野水正泰站在人群最前面,眼神紧紧盯着台上的金枪鱼。

镜头在拍卖师、老板们和野水正泰之间切换,没有多余的解说,只靠现场音和表情就把紧张感拉满。

“二十万!”野水正泰突然举牌,声音洪亮。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拍卖师敲了敲锤子:“二十万一次!二十万两次!成交!”

野水正泰脸上露出笑容,快步走到货台前,手指轻轻按在金枪鱼身上——镜头给了个特写,鱼肉在按压下微微回弹,纹理清晰可见。

接着,画面切到野水正泰的眼睛,那双眼布满皱纹,却亮得很,像映着晨光。

“好!”

铃木清斗忍不住拍了下手,“这一段太传神了!没有一句台词,却把野水桑对金枪鱼的珍视、对渔业的执着都拍出来了——比有些电视剧的人物塑造还生动!”

山田隆司也跟着赞叹:“以前总觉得纪录片就是‘记录过程’,没想到还能这么拍人物。你看野水桑按金枪鱼的动作,看他的眼神,比演出来的还真实——这才是人文纪录片该有的样子!”

藤下健摸了摸啤酒肚,语气里带着点兴奋:“我刚才突然想到,要是把这段拍卖的画面剪进预告片,肯定能吸引观众!你想啊,普通人谁见过金枪鱼拍卖这种紧张感,比偶像剧的狗血剧情有意思多了!”

木村浩在小本子上写得飞快:“人物塑造立体,场景有张力,具备传播潜力——可以建议市宣部重点推广这段素材。”

斋藤茂终于开口,声音依旧低沉,却带着点肯定:“镜头稳定性很好,光线也处理得不错。尤其是拍卖区的逆光,没有过曝,还突出了人物的轮廓——比之前台里拍的新闻强多了。”

广志笑着点头:“这多亏了斋藤桑。拍摄那天,拍卖区的光线太暗,斋藤桑特意调整了摄像机的光圈,还加了反光板,才拍出这个效果。”

斋藤茂闻言,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没再说话,只是眼神里的冷漠少了些,多了点被认可的暖意。

画面继续推进,到了野水正泰在鱼铺切生鱼片的环节。刀刃划过金枪鱼的声音格外清晰,“唰唰”的声响配合着钢琴声,意外地和谐。

一片片薄如蝉翼的生鱼片落在竹帘上,泛着新鲜的粉红色,镜头给了个慢动作,连鱼肉的纹理都看得清清楚楚。

“嘶——”藤下健倒吸一口凉气,“这生鱼片拍得也太诱人了!我早上没吃早饭,现在看了都想立刻去吃一碗!”

山田隆司也笑了:“以前拍美食,总觉得‘太直白会显得俗气’,所以都拍得模模糊糊。广志君倒好,直接给特写,还放慢动作,反而让人觉得‘鲜’——这才是美食该有的样子!”

铃木清斗点头,语气里带着点感慨:“霓虹人总说‘要克制’,却忘了‘真实’才是最打动人的。你看野水桑切生鱼片的专注,看食客吃生鱼片时的满足,这些真实的表情,比刻意营造的‘优雅’更有温度。广志君,你这片子,是真的懂‘吃’,更懂‘人’。”

最后,画面落在野水正泰站在码头的背影上,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看着远处的渔船,轻声说:“大海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不能贪心。”

这句话没有配背景音乐,只有海浪声和风声,却格外有力量。

放映机“咔哒”一声停下,幕布重新亮起,放映室里安静了几秒,接着爆发出热烈的讨论声。

“太好看了!这根本不是纪录片,比有些单元剧还精彩!”

藤下健第一个开口,语气里满是兴奋,“我刚才数了,里面有三个地方能让观众记住:野水桑收网的眼神、拍卖时的紧张感、切生鱼片的特写——这三个点要是用来做宣传,肯定能火!”

山田隆司也跟着点头:“我同意藤下桑的说法。尤其是人物塑造,野水桑这个角色,有血有肉,既有老渔民的固执,又有对渔业的热爱,比电视剧里的纸片人强多了。广志君,你是怎么想到这么拍人物的”

广志笑了笑:“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多跟野水桑聊天。拍摄前,我跟他聊了三个小时,听他说小时候跟父亲出海的事,说他为什么坚持用木船,说他对金枪鱼的理解——这些故事,比任何技巧都重要。”

木村浩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点敬佩:“这就是您厉害的地方。我们以前拍纪录片,总想着‘拍什么’,却忘了‘为什么拍’。您倒好,先懂人,再拍人,所以拍出来的画面才有温度。我刚才看片子的时候,好几次都想起我爷爷——他也是个渔民,以前总跟我说‘大海不会骗人’,跟野水桑说的一模一样。”

斋藤茂也补充道:“技术上没什么可挑的。高清摄像机的画质很好,录音也没杂音,尤其是海边的风声,处理得很自然,没有影响对话。比之前台里拍的任何一部片子都专业。”

铃木清斗站起身,走到广志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广志君,我没看错你。这部片子,不仅能救关东台,还能改变霓虹人对纪录片的看法——以前大家总觉得纪录片‘没看点’,是因为没人拍出真正有温度的内容。你做到了,比我们这些老骨头都做得好。”

明日海也笑着说:“我刚才已经跟高田局长通了电话,他说只要大家觉得没问题,就安排下周在黄金档播出——本来还担心黄金档的时段被市台抢了,现在看来,咱们的《舌尖上的霓虹》,肯定能跟他们的《东京周边探访》拼一拼!”

“黄金档”

藤下健眼睛一亮,“那太好了!黄金档的观众多,要是收视能破5%,广告商肯定会主动找上门!我现在就去跟丸井酱油的负责人联系,让他们看看这段片子,说不定能把之前谈崩的广告拉回来!”

山田隆司也跟着说:“我去跟制作部的年轻人说,让他们多向广志君学习——别总想着拍轻松的综艺,沉下心做内容,才能做出好东西。”

木村浩则拿起小本子:“我会整理一份观众反馈报告,重点突出人物塑造和场景张力,给市宣部做推广参考。另外,还可以联系千叶县厅,让他们帮忙在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纸上宣传,毕竟片子拍的是千叶的海鲜,对他们的旅游业也有好处。”

斋藤茂看着众人热闹的样子,嘴角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走到广志身边,小声说:“下次拍摄,要是需要技术支持,随时找我。”

广志点头:“多谢斋藤桑。下次拍‘街头的暖’,可能需要在老街拍夜景,到时候还要麻烦您调整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