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履自己知道自己事。
沙贝陈家书香门第,在广州还算有头有脸,放在全国,却不见得多么显赫。
比起“一门十三进士”的豪门望族,差得远了。
最重要一点,区区举人出身,天然比进士低一等。
且没有座师的人脉,没有同榜同年的扶持,资望不足,根基浅薄。
然而,陈子履出仕仅仅两年,就升到了从五品,升官速度非但远超海瑞,甚至超过了孙元化——徐光启大力提携,众大佬保驾护航的政治新星。
所以,已经让一些人眼红了。
如果继续大出风头,加官进爵,恐怕会招人嫉恨,树下不可预知的敌人吗,惹上莫名其妙的麻烦。
上次遭大批御史弹劾,就是一个危险的预兆,或者说,就是一次委婉的警告。
陈子履痛定思痛,想起了一句名言——站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重。
还是孙元化,当上登莱巡抚又怎么样,被温体仁麾下的山东帮,治得死死的。
一个本地人才都招揽不到,只能倚重东江叛徒。
于是,陈子履暗暗决定,来个“三不一没有”。
即不抢功、不倨傲、不树敌,没有圣眷。
低调养望、积累经验,以务实官僚的姿态,慢慢淡出有心人的视野。
这次锦州大捷,说白了,就是一场不大不小的战术突袭。
恰好天时、地利、人和,全都配合上了,斩首多了一些。
实则,对整个辽东战局而言,影响极其有限。
这样的功劳,与其拿来邀宠,不如让给锦州的戴罪人士们,将功抵过。
团结一心,早日退敌,比什么都强。
于是乎,陈子履的描绘中,整件事变成了另一个样子:
抚臣收到消息,做足谋划;监军城头擂鼓,激励士气;将领抓住战机,果断出击;将士用命,一战功成。
第一大功臣是巡抚邱禾嘉;
第二大功臣是监军高起潜;
第三大功臣是关宁诸将。
左良玉、李辅明等护卫将士,一夜斩首数十级,亦足以彪炳功绩。
总而言之,无论文臣、武将、太监,但凡有个名字,都有大功劳。
至于他陈子履嘛……
只是恰逢其会,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仅此而已。
在场众将面面相觑,都觉得太不可思议。
要知道,建州女真的首级,可是非常非常难砍的。
有时击败几百人、几千人,才斩获几颗、十几颗人头。
斩首四百余级,缴获战马三百余匹,盔甲好几百套,可算近年少有的大捷了。
捷报润色一下,吹嘘成激战数日,击溃后金偏师,杀贼上万,都有人信。
而且大家都看出来了,整场战事,就是陈子履一人推动的。谋划之功,板上钉钉,谁也抢不走。
怎么到了陈子履嘴里,他自己的作用,就若有似无了呢。
难道这世上,还有人嫌功劳太多了嘛?
众将都琢磨不透,一时有些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