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南天门开启(1 / 2)

“巡天-1号”验证机的完美首飞,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技术验证的成功。

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高层内部和整个“天穹”计划相关团队中激起了层层巨浪,其影响深远而剧烈。

首飞成功后的次日,一场级别极高的秘密会议在西北试验基地深处召开。

与会者除了聂首长、刘司令员和石毅,还有几位从首都紧急赶来,身份更为特殊的人物,会议室的保密等级提升至最高。

巨大的显示屏上,反复播放着“巡天-1号”从静谧起飞到完成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机动、再到平稳降落的全程影像和数据流。

尽管已经看过多次,每一位参会者的眼中依旧闪烁着难以置信和兴奋的光芒。

一位来自最高决策层的老者,戴着老花镜,仔细审视着最后定格在验证机完美着陆画面的屏幕,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资料我们都详细看过了。亲眼所见,依然觉得震撼。

小石同志,你和你领导的团队,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这‘巡天-1号’,它所展示的能力,是划时代的,是战略性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语气变得更加凝重:“基于此,最高层经过紧急磋商,形成决议。

‘天穹’计划的战略优先级上调至最高等级,代号更改为‘南天门计划’。

其最终目标,不再局限于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和空间站,而是要构建一个具备常态化值守、快速响应、多维打击能力的空天防御与进攻体系。

‘巡天-1号’及其所代表的聚变动力空天飞行器技术,将是这个体系的绝对核心。”

“南天门计划……”石毅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寓意深远,象征着守护华夏苍穹的坚固屏障,也暗示着迈向更高远深空的雄心。

老者继续指示:“资源调配权限将无限扩大,全国范围内,所有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设备、资金,优先保障‘南天门计划’需求。

成立计划最高领导小组,我任组长,聂、刘二位同志任副组长,石毅同志作为首席技术总师和前线总指挥,拥有技术上的最高决策权。我们要的是速度,更是绝对可靠的质量和领先优势!”

会议结束后,石毅感到肩上的担子又沉重了数分,但内心燃烧的火焰也更加炽烈。“南天门计划”,这是一个足以令任何科研人员和军人热血沸腾的宏伟蓝图。

随着最高指令的下达,一股更加强大而高效的力量开始向红箭旅及其协作单位汇聚。

来自全国各大顶尖院校、研究院所的专家、青年才俊,经过最严格的政审后,以各种名义被抽调、招募,组成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队”。

大量的先进制造设备、测试仪器、超级计算资源被源源不断地运抵西北综合试验场和红箭旅下属的各个厂所。

整个基地仿佛一台开足马力的巨型机器,每一个齿轮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精密运转着。

石毅的工作量呈指数级增长。他不仅要统筹全局,把握“南天门计划”下多个并行子项目的技术方向——

包括基于“巡天-1号”经验放大设计、具备轨道飞行和更强作战能力的空天战机“承影”系列。

大型空间站核心舱的实质建造。

配套的武器系统、侦察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等——还要深入到关键的技术难点攻关中。

他的办公室几乎成了第二个家,灯光彻夜长明。

桌面上“龙鳞-2型”(针对更高速度再入和粒子云撞击环境优化)的材料应力分析图、“承影”战机的三维气动-热防护-结构一体化设计模型、新型能量武器的小型化方案……各类图纸文件堆积如山。

他常常一手拿着电话协调某个分系统的接口问题,一手在图纸上飞快地演算着公式,大脑在不同领域间高速切换。

陈雪茹等人也察觉到了石毅更加疯狂的忙碌。她们心疼不已,却只能用更细致的方式给予支持。家永远是整洁温暖的,饭菜永远是营养可口且随时备着的。

军一厂在她们的管理下,不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南天门计划”下达的各种高精度零部件生产任务,还利用石毅偶尔点拨的技术,进行了生产工艺的革新,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成为了计划中不可或缺的坚强后盾。

孩子们似乎也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他们知道父亲在做一件极其重要和伟大的事情,虽然聚少离多,但每次见到石毅,孩子们眼神中的崇拜和理解都更深一分。

他们更加刻苦地学习和训练,仿佛想用自己的快速成长,来分担父亲肩头的重担。

在这片热火朝天、争分夺秒的氛围中,时间飞速流逝。

数月后,“承影”甲型空天战机的初步设计评审会在一间高度保密的会议室召开。

显示器上,一架线条比“巡天-1号”更加凌厉、充满攻击性的飞行器三维模型出现。

它体积更大,采用了更成熟的乘波体与翼身融合设计,通体暗色,多个矢量推进喷口和疑似传感器、武器挂载点分布其周身,显得神秘而强大。

石毅站在台前,手持激光笔,向台下坐着的聂首长、刘司令员以及众多核心专家介绍着设计方案。

“……基于‘巡天-1号’验证的数据和‘炎黄-I型’聚变核心的小型化改进版‘炎黄-IA’,‘承影’甲型的理论最大速度可达25马赫,能够轻松突破卡门线,进入近地轨道执行任务。其动力系统提供的能量,除了维持飞行和防护,还能为定向能武器提供充足功率。”

激光笔的红点移动到战机腹部几个隐蔽的舱门处:“这里是主要武器挂载点。

我们计划分阶段配备:

初期是经过特殊改造、可用于轨道动能打击的远程电磁炮。

中期是正在攻关的兆瓦级激光拦截炮,用于反导、反卫星、反临近空间飞行器。

远期目标是搭载基于聚变能源的粒子束武器原型。”

接着,红点又移动到机体表面那层看似光滑的蒙皮:“防护系统是重中之重。‘龙鳞-2型’材料已成为标准配置,并在关键部位采用了梯度复合增强设计。

我们额外引入了一套‘主动磁流体热防护系统’,在极端再入或遭受能量武器攻击时,可以产生强磁场偏转高温等离子体,并与表面特殊涂层协同作用,极大降低热负荷。同时,全机覆盖有新一代智能隐身涂层,能有效规避现有雷达和红外探测。”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众人粗重的呼吸声。石毅所描绘的,已经远超传统战机的范畴,这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空天战略装备。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航空专家颤声问道:“石总师,这……这些技术,尤其是主动防护系统和能量武器,可靠性能达到实战要求吗?进度是否能跟上?”

石毅沉稳地点点头:“王老,您的问题很关键。

‘龙鳞-2型’的材料试样已经通过了比上次‘破天-01’测试更严酷的地面模拟考核。

主动磁流体防护系统的核心原理样机也已通过实验室验证,正在制造工程样机,计划在下一阶段的‘承影’结构测试机上搭载试验。

至于能量武器,激光拦截炮的样机已经开始进行地面打靶测试,效果符合预期。粒子束武器难度最大,但基础理论研究已取得突破。”

他切换了一下屏幕,展示出密密麻麻的试验计划表和节点图:“这是整个‘承影’项目的研制节点。

我们将采取边研制、边试验、边迭代的策略。

首先会制造一架用于静力测试和系统集成验证的结构测试机。

随后是安装完整动力和防护系统、进行大气层内高速飞行测试的01号原型机。

再是具备初步轨道飞行能力、用于测试基本空间机动和侦察能力的02号原型机。

最后才是集成武器系统、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03号正式原型机。步步为营,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