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石毅条理清晰的汇报,看着那详尽可行的计划,与会众人心中的震撼逐渐被强烈的期待和使命感所取代。
聂首长猛地一拍桌子,斩钉截铁地说:“好!就按这个方案办!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资源给资源!必须以最快速度,把‘承影’给我造出来。”
刘司令员补充道:“保密工作必须万无一失!所有参与人员,安保等级再提升一级。
试验场周边五百公里,进行常态化电子静默和防空识别区管控。绝不能让我们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利器,还没出鞘就被外人摸了底。”
计划迅速得到批准,并立刻转入实施阶段。
红箭旅尖端制造中心的气氛更加紧张。巨大的厂房内,采用了新型复合材料整体成型技术、内部结构异常复杂的“承影”结构测试机的部件正在被小心翼翼地组装。
旁边专门改造的超净车间里,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们正围着“炎黄-IA”聚变核心的部件进行精密调试。
石毅几乎泡在了车间和各个实验室里。他需要解决无数意想不到的技术协调问题: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控制系统信号干扰……
他就像一名高超的工匠,细致地打磨着这件国之重器的每一个细节。
就在“承影”结构测试机组装接近尾声,即将进行静力测试的关键时期,李参谋长再次带来了一个消息,这次他的脸色异常严肃。
“旅长,‘钟摆’小组刚破获并反向传递回来一份高度加密的情报。”李参谋长口中的“钟摆”是最高层直接掌握的一支精锐反间谍和信息战力量。
“有外部势力,很可能是‘秃鹫’那边,动用了潜伏极深的‘钉子’,似乎捕捉到了一些我们近期异常能源聚焦和人员调动的蛛丝马迹。
虽然核心机密尚未泄露,但他们显然已经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了西北方向,猜测我们可能有重大航空航天项目进展,甚至……可能与之前他们未能得手的那次‘技术事件’有关。”
石毅的目光瞬间锐利起来。“秃鹫”是他们对某个老对手情报体系的代称。对方的嗅觉果然灵敏。
“他们有什么具体动作?”
“情报显示,他们正在调整部署在太平洋和中亚地区的侦查机,准备用高空侦察的方式窥探我们。”李参谋长汇报。
“另外,在国际技术封锁领域,对方也加大了对某些特种材料、精密加工设备流向的监控和拦截力度,虽然我们早已实现自给,但这表明他们的警惕性提到了最高。”
石毅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景象,技术的快速突破,必然会引起对手的警觉和反制,这是不可避免的。
“通知‘钟摆’,加强反谍和网络防护,清理内部,确保核心团队纯洁。
试验场进入战时电子管控状态,所有无线传输采用最高强度加密和跳频协议。必要时候,可以进行电子伪装和欺骗。”石毅冷静地下令。
“至于他们的窥探……正好,‘承影’结构测试机的静力测试马上就要进行了。这种测试无法完全隐蔽,那就让他们看一点‘他们想看到的’,但绝不是全部。”
数日后,“承影”结构测试机被巨大的工装夹具牢牢固定在一个深埋于地下的巨型静力试验平台上。
四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传感器,数据线缆如同巨树的根系般汇集到旁边的控制室里。
石毅、聂首长、刘司令员以及众多核心工程师都在控制室内,神情严肃地盯着屏幕。
虽然这只是结构测试,但却是检验设计是否坚实的首要关卡,一旦失败,整个项目进度将大幅延迟。
“开始施加负荷。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实验人员汇报着。
屏幕上同步显示着应力分布图,绿色的线条逐渐开始出现部分黄色区域。
“百分之五十……负荷持续增加……”
机体开始发出轻微的金属呻吟声,这是材料在承受巨大压力时正常的表现。传感器数据如瀑布般刷屏。
“百分之七十!重点监测3号、7号翼根连接处!”一位结构工程师大声喊道。
石毅的目光紧紧锁定那几个关键点。数据显示应力正在逼近设计极限,但尚未超标。
“百分之八十五!”
呻吟声变得明显,但结构依然完整。控制室内落针可闻。
“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九十五!百分之百!达到满负荷!”
电子音落下,整个测试平台和上面的飞机骨架仿佛凝固了一般,承受着自身重量数倍的巨大压力。应力分布图上大片区域变为黄色,少数几个点变成红色,但都稳定在安全阈值之内。
“保持负荷!持续监测!”石毅下令。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十分钟……二十分钟……半小时!
结构没有出现任何失效的迹象,那些红色预警点甚至因为材料的微小蠕变和应力重新分布,逐渐回落到了黄色区域。
“成功了!静力测试通过!”控制室里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聂首长长长舒了一口气,用力拍着石毅的后背。刘司令员则对着通讯器,激动地向远在首都的组长同志汇报初步喜讯。
然而,石毅的脸上却看不到太多喜悦,他只是微微点头,目光依旧锐利:“很好,第一步扎实。接下来,准备疲劳测试和破坏性测试,我们要知道它的极限到底在哪里,还有多少余量。”
就在“承影”结构测试机成功通过静力测试的同时,远在数千公里外,太平洋上空某高度,一架外形奇特、极具隐身特性的侦察机,其机腹下的一部合成孔径雷达正对准广袤的西北戈壁某区域,进行着反复扫描。
机载计算机处理着海量回波数据,试图从复杂的背景噪音中分离出有用的信息。
几分钟后,一段经过初步处理、略显模糊的雷达影像和异常的地磁、微弱红外信号数据被自动加密,通过高速数据链传回后方。
某个情报分析中心内,分析师们看着屏幕上显示出的那个地下试验平台大致轮廓以及平台上方那个被巨大工装固定着的、隐约呈现出飞机形态的巨大金属结构,还有持续性的、稳定的巨大应力所产生微弱能量辐射,都陷入了沉思。
“确认是一个大型飞行器结构测试平台。目标正在承受极限静力测试……看规模,远超现役任何战机。”一位资深分析师喃喃道,“他们到底在测试什么?新型轰炸机?还是……”
“能量辐射特征很奇特,不像是常规动力……联系到之前捕捉到的、那次诡异的短暂能量脉冲和光学隐身现象(指‘巡天-1号’首飞时低功率模式下的微弱信号),还有他们近期在材料学和能源领域的异常突破……”另一位分析师接口道,脸上布满疑云。
“立刻将情报上报!我们需要调动更多资源,不惜一切代价,搞清楚种花家到底在西北搞什么鬼。这很可能是一种我们完全未知的、具有战略威胁性的新型航空器。”
分析师们得出了结论,但他们所窥探到的,仅仅是冰山浮出水面的微不足道的一角,更深层的、关于聚变核心、关于空天战力、关于“南天门计划”的真相,依旧隐藏在那片广袤而神秘的戈壁滩深处。
而在西北试验基地,石毅刚刚走出静力测试控制室,一名技术人员就快步上前,递给他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告。
“石总师,‘巡天-1号’的第三次高空高速试飞数据初步分析出来了。
在尝试进行超过15马赫的持续飞行时,其头部和翼前缘的‘龙鳞-2型’材料检测到了一种新的、高频微弱振动,与之前计算机模拟预测的‘高温湍流-结构耦合震颤’模型高度吻合。虽然本次飞行中材料未发生破坏,但长期下去可能引发疲劳裂纹。”
石毅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着数据图谱,眉头微蹙。
又一个技术难题摆在了面前。前路依然漫长,挑战层出不穷。但他眼中没有丝毫退缩,反而燃起更旺盛的斗志。
他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仿佛能看到那无形的战场和等待征服的浩瀚星辰。
“召集气动、材料、结构、动力学四个小组的负责人,一小时后到第一会议室开会。”他对身边的助手吩咐道,声音平静而坚定,“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震颤问题。‘承影’01号原型机的首飞,绝不能因此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