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撬开星际的一丝缝隙(1 / 2)

风波过后,“天穹”计划的推进仿佛卸下了一部分无形的枷锁,步伐变得更加坚实而迅速。

石毅深知,必须用实实在在的,甚至超越预期的成果,才能彻底堵住悠悠之口,让所有质疑者无话可说。

在他的关键性技术点拨下,那种被命名为“龙鳞-1型”的梯度功能复合陶瓷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经过无数次配方调整和工艺优化,第一块巴掌大小、闪烁着暗金色光泽的样品被成功制备出来。

后续的极端环境模拟测试结果令人振奋:它能轻松承受数千度的高温炙烤和瞬间的极寒冲击,韧性远超现有任何同类材料,抗氧化性能也极为优异。

当测试报告被秘密送往更高层以及空军司令部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不仅仅是一项材料的突破,它意味着空天飞机最核心的热防护难题看到了解决的曙光,整个“天穹”计划的可行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聂首长和刘司令员先后打来保密电话,语气中充满了欣慰和鼓励,也让石毅肩上的压力稍稍减轻了一些。

材料的突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红箭旅下属的精密材料厂立刻开始进行小批量试生产的准备工作,相关的设备改造和技术培训紧锣密鼓地展开。

与此同时,空天飞机的其他子系统研发也同步加速。

基于石毅提供的变循环发动机设计原理图,动力研究所的专家们废寝忘食地进行着理论计算和核心机试验。

气动外形设计经过多轮风洞试验和计算机模拟,最终确定了一种融合乘波体与翼身融合的先进布局,能够在不同飞行模式下保持最优的气动性能。

空间站核心舱的详细设计也完成了。它是一个直径约四点五米,长度近二十米的圆柱体模块,内部划分为生活区、工作区、控制区和实验区。生命保障系统的关键设备——能够循环利用水和氧气的新型再生装置,也进入了工程样机的制造阶段。

整个红箭旅,乃至所有参与“天穹”计划的协作单位,都沉浸在一片热火朝天、只争朝夕的氛围中。

石毅作为总工程师,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他不仅要把握大方向,还要频繁深入到各个分系统,解决具体的技术协调问题。

他的办公室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桌子上堆满了厚厚的图纸和技术文件。

孩子们在部队的成长也很快。他们不仅适应了严格的纪律和训练,文化课学习也没有落下——石毅特意从高校“借调”了几位有真才实学的老教授,秘密为这些部队子弟和选拔出来的苗子授课。

偶尔石毅抽空去看他们,或者接他们回家短暂团聚时,总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明显的变化,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坚毅和自律。

家庭的温馨时光成了石毅忙碌工作中最有效的减压阀。陈雪茹四女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军一厂的工作也蒸蒸日上,成为了“天穹”计划可靠的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石毅的事业。

这天,石毅正在审阅空天飞机着陆系统的设计方案,办公室门被敲响。

“进来。”

进来的是李参谋长,他脸上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兴奋和凝重:“旅长,西北试验场传来消息,‘破天-01’型验证火箭准备好了,可以进行首次亚轨道飞行测试了。”

石毅猛地抬起头,眼中精光一闪:“终于好了!”

“破天-01”型火箭并非真正的空天飞机,它甚至不是可回收的。它的任务极其简单粗暴:将一枚安装了“龙鳞-1型”材料测试模块的模拟弹头,加速到极高的速度,再入大气层,以验证热防护材料在真实环境下的性能。

这是“天穹”计划启动以来,第一次进行实弹级的飞行试验,意义重大。

“通知下去,我立刻动身前往。命令试验场进入最高戒备状态,确保测试万无一失。”石毅迅速下令。

“是!”李参谋长领命,随即又有些犹豫,“旅长,这次测试保密级别极高,但……会不会还有人来……”

石毅明白他的担心,摆了摆手:“放心吧。这次测试,聂首长和刘司令员都会亲自到场观摩。成绩,就是我们最好的护身符。”

数小时后,石毅的专机降落在西北某秘密试验基地。这里地处戈壁深处,人烟稀少,保密性极好。简单的迎接后,石毅直接进入了指挥控制中心。

聂首长和刘司令员果然都已经到了,正和几位基地负责人、专家站在巨大的显示屏前低声交谈着。看到石毅进来,他们都点头示意。

“小石,来了?就等你了。怎么样,有把握吗?”聂首长关切地问道。

“报告首长,‘龙鳞-1型’实验室数据完美。这次真实环境测试,就是为了最终验证它的可靠性。我有信心。”石毅沉稳地回答。

刘司令员看着屏幕上那枚矗立在发射架上的细长火箭,感慨道:“这是迈出去的第一步啊!很关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指挥大厅里的气氛越来越凝重。各项数据汇报声通过扩音器清晰传来:

“燃料加注完毕!”

“箭体自检通过!”

“目标区域天气良好!”

“测控系统准备就绪!”……

终于,倒计时的声音响起:“……五、四、三、二、一!点火!”

屏幕上,火箭尾部喷出巨大的火焰和浓烟,巨大的轰鸣声即使隔着屏幕和厚厚的墙壁,似乎也能隐隐感受到。火箭缓缓离开发射架,速度越来越快,拖着白色的尾迹,直刺苍穹。

“程序转弯正常!”

“一级分离!”

“二级点火!”……

火箭按照预定弹道高速飞行,很快便冲出了大气层,达到了弹道顶点。

接着,安装了测试模块的模拟弹头开始分离,调整姿态,以极高的速度再入大气层。

最紧张的时刻到了。大厅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屏幕上代表弹头的飞行轨迹和数据。

高速摩擦产生的高温使得通讯信号一度变得不稳定,屏幕上闪烁着雪花和干扰条纹。

石毅的拳头也不自觉地握紧了。虽然对系统提供的技术有信心,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实战检验。

突然,通讯频道里传来激动甚至有些变调的声音:“回收队伍报告,目标已定位,弹体结构完整。

重复,弹体结构完整。

‘龙鳞’模块外观完好,烧蚀情况远低于预期。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轰!”整个指挥大厅瞬间沸腾了。

所有人都激动地站了起来,用力地鼓掌,欢呼声、笑声、甚至是哽咽声交织在一起。

聂首长用力地拍着石毅的肩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