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天穹的开启(1 / 2)

次日清晨,红箭旅驻地。

石毅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外面操场上正在进行适应性训练的孩子们。

他的四个孩子,石振华、石晓雯、石振兴、石晓丽,穿着量身定做的迷你军装,混在士兵们当中,跟着做基础动作。

虽然年纪小,但得益于石毅遗传的强大基因,他们的体能和领悟力远超同龄人,甚至有些方面堪比成年人,引得不少战士点头。

石毅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让孩子们进入部队锻炼,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这个特殊的年代,学校停课,让孩子们待在家里或者在社会上闲逛,不仅荒废学业,更容易学坏甚至卷入不必要的麻烦。

部队虽然艰苦,但却是最能锻炼人意志、培养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地方。更何况,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安全也有保障。

“旅长,空军司令部的电话。”通讯员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石毅收回目光,转身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我是石毅。”

“石旅长,我是空军司令部作战参谋赵刚。”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干练的声音,“周首长和张政委的车队已经出发,预计四十分钟后抵达你部。随行的还有空研部的几位专家。”

“收到。我部已做好接待准备。”石毅简洁地回答。

“好的。这次会议级别很高,涉及下一步的重大战略规划,请务必确保安全和保密。”

“明白。”

挂断电话,石毅立刻对旁边的李参谋长吩咐道:“老李,通知下去,按照一级接待标准准备。警戒级别提升,会场再检查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是!”李参谋领命而去。

石毅也走出办公室。

.....

大约半小时后,三辆绿色的吉普车在引导车的带领下,停在办公楼前。

石毅等人早已在此等候。

车门打开,一群身穿军装的空军将领走了下来,其中就有周震南的身影,后面是穿着中山装的技术专家。

“领导好!”石毅立正,敬了礼。

空军刘首长回礼,笑着走上前握住石毅的手:“石毅同志,我们又见面了。”

“首长过奖了,都是应该做的。”石毅道。

“哈哈哈,好,怪不得老聂那么看中你。”刘首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吧,咱们屋里聊。”

一行人进入戒备森严的会议室落座。简单的寒暄和介绍后,会议直接进入主题。

刘首长神色严肃起来:“同志们,今天这个会议,内容绝密。经最高层批准,我国空军的下一步发展,将正式迈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太空。”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在座的红箭旅军官们除了石毅,还是感到一阵心跳加速,目光灼灼地看向首长。

常政委接过话头:“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和当前国际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

我们必须拥有保卫国家领空、乃至未来太空权益的能力。

石毅同志之前主持的项目,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现在,是时候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了。”

一位空研部的老专家扶了扶眼镜,语气激动地补充道:“从大气层内到大气层外,看似一步之遥,实则是天堑鸿沟。

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太多了:大推力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工具、长期在轨生存的生命保障系统、太空环境下的指挥通信、轨道机动、乃至必要的自卫手段……每一项都是世界级的挑战。”

刘首长看向石毅:“石毅同志,这方面你是专家。

经过研究,决定将这个‘天穹’计划交由你牵头负责,红箭旅作为核心支撑单位和试验基地。

你需要什么,会尽量满足你的要求。

说说你的初步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石毅身上。

石毅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悬挂的大型黑板前,拿起粉笔。他早已胸有成竹。

“各位首长,各位同志。”石毅的声音清晰而沉稳,“这个项目,我命名为‘天穹’计划,我的构想是分三步走,或者说,构建三大核心系统。”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运载”、“平台”、“人员”三个词。

“第一,运载系统。我们必须摆脱一次性火箭的昂贵且低效的模式。

目标是研制一种可以像飞机一样重复起降,快速周转的空天飞机。它既能将人员和物资高效送入近地轨道,也能作为空天之间的快速机动平台。这方面,我已经有一些新的设计思路,在这里就先不细说了。”

接着,他在“运载”

“第二,空间平台系统。或者说,我们的‘太空军营’和‘前进基地’。它不能是狭窄短暂的飞船,而应该是具备长期自持能力、可扩展、具备多重功能的大型组合式空间站。

初期可以是一个核心舱段,具备基本的生活、科研和试验功能。

后续逐步扩展增加动力舱、实验舱、甚至搭载小型太空飞行器的机库舱。它将是未来太空军的立足点和跳板。”

然后,点在“平台”二字上。

“第三,人员系统。这包括选拔和训练未来的太空军官兵,研发他们在太空生活、工作的生命保障系统、舱外活动装备,以及……适应太空环境的作战装备和武器系统。”

石毅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当然,武器系统是后话,但目前必须要有前瞻性的预研。我们的战士不能赤手空拳上战场,哪怕是太空战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石毅勾勒出的蓝图太过宏大,甚至有些超越时代,让在场的许多人都需要时间消化。

一位空军将领忍不住问道:“石旅长,你描述的这些……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基础,真的能在短期内实现吗?”

石毅微微一笑:“困难极大,但并非遥不可及。

很多关键技术,我已经有了一些理论储备和初步的实验数据。我们需要的是集中力量,协同攻关。

红箭旅在过去几年里,已经积累了一支技术过硬、善于啃硬骨头的科研和工程团队。我相信,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克服万难。”

刘首长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地说:“好!要的就是这个信心和魄力!石毅同志,你就放开手脚干!我们就是你最坚实的后盾!需要协调其他部门,我们给你解决!”

接下来的会议,进入了更具体的讨论。

石毅将他从系统中兑换,并经过自己消化吸收的部分技术概念,深入浅出地讲解给与会专家和领导听,包括空天飞机的气动布局和变循环发动机原理、空间站模块化设计的构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的关键等等。

他巧妙地将超越时代的知识包装成自己的“前瞻性构想”和“科研灵感”,既给出了方向,又留下了足够空间让现有的科研体系去理解和实现。

专家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提出疑问,石毅则一一解答,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让他们茅塞顿开。

会议从上午一直开到傍晚,气氛热烈异常。

最终,“天穹”计划的框架基本确定。石毅作为总工程师和技术总负责人,红箭旅作为总体单位,联合国内相关的航空、航天、材料、电子、武器等研究院所和工厂,组成大攻关团队。

送走了空军首长和专家们,石毅站在办公楼前,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繁星开始闪烁。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心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豪情。将祖国的旗帜插向无垠星空,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爸!”一声清脆的呼喊打断了他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