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莫斯科的情况令人震惊,50.7%的商店无肉,54%的商店无鱼,68%的商店无食糖,70%的商店无通心粉,47%的商店无粮食,70%的商店无鸡蛋 。
这种短缺不仅限于莫斯科,而是全国性的现象。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短缺呈现出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征。
89年的1200种生活消费品中有1150种供应不足 。
到了今年,情况进一步恶化。
鸡蛋在许多商店里很长时间见不到。
巧克力糖和其他糖,偶尔碰到也都限量供应。
牛肉、鸡、鸭、香肠都很难见到,鱼的种类也很少,常常只有一种鱼可买,还是老毛子最不爱吃的鳕鱼。
面包作为最基本的食品,其供应状况更是到了危险的边缘。
牛奶和面包下午去就很难买到,而在今年七、八月份的几天里,面包居然脱销,这是几十年来所未曾有过的。
一位莫斯科市民,排了三天队想买点黄油,轮到的时候,商店直接关门了。
门口贴张纸,直接告知所有人,物资断供,恢复时间未定。
日用品的短缺同样触目惊心。
去年全苏爆发的"肥皂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
由于日用品严重短缺,民众开始抢购囤积肥皂,形成了恐慌性购买。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日用品供应的全面崩溃。
鞋、质量好些的服装、西服、布料等,都是老毛子抢购的对象。
丝袜更是成为稀缺商品,一旦出现在商店里,立即会被抢购一空。
肥皂、牙膏、洗衣粉等清洁用品严重短缺。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用品,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吸尘器、地毯、相机、金表等本来就匮乏的商品,几乎从所有柜台上消失了。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虽然在理论上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
但由于供应不足和质量问题,许多家庭实际上无法享受到这些现代生活的基本设施。
尽管全国普遍存在商品短缺,但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全国一盘棋的体系下,国家优先保障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供应。
大型工业城市享受特殊的商品供应,比省会城市好,省会又比普通城市好,普通城市又比农村好。
莫斯科作为首都,享有最高级别的供应保障。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莫斯科每天都有香肠供应且全天有售。
而其他城市的情况,则截然不同。
列宁格勒连土豆也经常缺货,大白菜偶尔可见 。
基洛夫市的配给标准,更是低得可怜,每人每月配给一斤香肠、300克熏肠和400克黄油 。
特权阶层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等。
在老毛子的一些机关、企业、院校、旅馆里,情况要好得多。
在那里可以随便买到糖块、点心及各种新鲜蔬菜、肉和水果及黄油、奶酪等食品,排队的人,相对来说要少得多。
一位老毛子专家,一个月能拿3000卢布的补贴,除此之外,每人每月还能拿一两千工分,最高能拿2800工分。
这个水平,甚至超过了同一时期华夏的高层领导 。
相比之下,普通工人的收入400卢布,有些人甚至只有90卢布 。
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在商品短缺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