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头来一对比,这个曾经与漂亮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在经济领域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战略问题。
然而,深入分析却发现,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无法实现粮食自给,更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与此同时,在1200种主要消费品中,有1150种供应不足 ,连面包、肉类、肥皂等基本生活必需品都经常断货。
这是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仅为1.5% 。
轻工业产值仅占Gdp的25%,而军工相关产业却占到40%以上 。
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比重,分别仅为14.7%和15.4% 。
这种结构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从1918年到1980年,国家对生产资料生产的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年均高达86.6%。
对消费资料生产的投资年均仅为13.4%。
即使在二战以后,到80年代初的所有五年计划中。
对生产资料生产的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仍年均保持在85%以上。
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将约四分之三的工业投资用于重工业,轻工业与食品工业仅占不到四分之一 。
但其机械产品有62%是重武器,消费品只占6% 。
这种\"要导弹不要面包\"的发展,造成了现如今这种局面。
如果把由农业创造的、以周转税和利润形式,在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实现的那部分国民收入计算在内,则达到28% 。
然而,农业生产固定基金,仅占全部生产固定基金的14% ,这种投资与产出的不匹配,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滞后。
到1980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动力装备率,预计只能达到28马力,大大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
这种低效率,不仅体现在人力使用上,还体现在资源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