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认祖归宗(1 / 2)

对于”认祖归宗“,彭立清阐述着其中的精妙。

“这个活动,表面上并非强制参加,但是,它与分配土地的资格直接挂钩!不参与,或者达不到标准,就意味着自动放弃分得土地的权利! 这对于视土地如生命的农民来说,就是最强大的强制力!”

他详细描绘了“认祖归宗”的具体流程,一环扣一环:

“第一步,我们将同步颁布官方编纂的《九州国东北姓氏源流考》《九州国民守则》。”

彭立清解释道,“这本书会‘权威’地认定:高丽所有姓氏,如金、李、朴、崔、郑等,其源头皆可追溯至华夏上古的名人或氏族。比如,金姓源于少昊金天氏,李姓源于大理官始祖皋陶,朴姓源于黄帝的臣子……以此类推。”

“具体操作上:”他强调,“任何申请分地者,第一步,必须在工作人员见证下,“自愿”放弃其原有的高丽姓氏,然后从《源流考》中,选择一个官方‘认定’的、在东北地区是大姓的姓,之所以是东北地区的姓,是因为后面需要,待会再说,而选择了姓氏之后,将亲自选取一个吉祥如意的汉字作为自己的新名字,完成全新的户籍登记,这是斩断与过去血缘符号联系的第一步,是身份重塑最具象征意义的仪式!—认祖归宗。”

“第二步,申请人必须能用我们的官话(汉语)进行最简单的日常交流,比如清楚地报出自己的新姓名、籍贯、家庭人口。”彭立清说道:

“并且,他们需要在庄重的场合,面对工作人员和众多乡亲,完整、清晰地高声诵读《九州国民守则》第一条:‘吾乃炎黄子孙,九州之民。’” 他着重指出,“这绝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更是一种公开的身份宣言和精神皈依的仪式!声音越大,越坚定,效果越好!”

衣冠改制——视觉符号的彻底颠覆:

“在申请分地的现场,我们会设立专门的‘更衣处’,并且分发全新的服装。”彭立清用手比划着,仿佛场景就在眼前,“申请人必须脱下其高丽传统服,换上我们统一提供的、代表‘文明’与‘归化’的‘汉式常服’,这是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暗示的环节,象征着与旧时代的彻底决裂,拥抱新的身份和未来。”

“个人归化还不够,我们要将他们嵌入我们的宗法网络。”彭立清推出了更厉害的一招。

“所以第三步,我们将大力鼓励,并在初期必要时强制要求,这些完成初步归化的家庭,以村落为单位,集体与一个我们内地的同姓汉人大宗族进行‘联宗’。”

“具体操作:”他阐述道,“申请分地时,除了满足个人条件,还需有这个‘母族’派出的代表现场观礼见证,或者至少出具一份盖有该宗族大印的‘认宗书’作为担保,证明他们‘确系早年因战乱、迁徙等原因流落海外的高丽支脉,如今王师北定,迷途知返,认祖归宗’!”

“关于这个‘母族’,也就是他们必须要选择东北地区大姓的原因。”彭立清补充了灵活性,“我们民政院会提前联系和组织东北等地的王、李、张、刘、赵等大姓宗族,准备好标准化的文书和联络人员,供他们选择对接,一旦选定,立即举行仪式,将他们这一支的名字,正式编入该宗族的新修族谱之中!编入族谱之后再进行公证。”

“或者,”他眼中闪过一丝务实的光芒,“如果他们自家能拿出任何形式的‘证据’——比如一把祖传的、形制古怪的铜锁,一张模糊的祖先画像,一段口耳相传的关于‘来自西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