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你那红薯才种下去半个月,损失不了多少。\"支书敲了敲拐杖,\"再说县里会给补偿,按最高标准算。\"
在众人的劝说下,老赵头终于点头同意。其他村民对这个既能防洪又能灌溉的方案也很支持,会议进行得异常顺利。
散会后,梨叶兴冲冲地跑来找父亲:\"爸,好消息!县电视台听说咱们灾后重建的事,要来做专题报道。说是要树立个'乡村振兴'的典型!\"
王轱辘皱起眉头:\"搞这些虚的干什么,有那功夫不如多干点活。\"
\"爸,这可不是虚的。\"梨叶急得直跺脚,\"上了电视,咱们的农产品知名度就打开了,以后销路更广。而且...\"她压低声音,\"听说县长可能会来,要是能给咱们村争取点政策支持,那不是更好吗?\"
沈雅琴在一旁帮腔:\"闺女说得在理。轱辘,你这倔脾气该改改了,现在做什么不讲究个宣传?\"
王轱辘无奈地摇摇头:\"随你们折腾吧,我管好我的大棚就行。\"
第二天一早,县电视台的采访车就开进了青山村。王轱辘本来不想露面,但架不住老支书和沈雅琴的软磨硬泡,只好换上菌生给他买的新衬衫,勉强接受了采访。
记者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问题问得王轱辘直冒汗。
\"王理事长,请问您是如何在残疾的情况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
\"这个...\"王轱辘搓着手,\"主要是党的政策好,大家齐心协力...\"
\"听说您和现在的爱人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能分享一下吗?\"
王轱辘的脸一下子红了,求救地看向沈雅琴。沈雅琴快步走过来,自然地接过话头:\"姑娘,咱们还是去看看新修的大棚吧,那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采访持续了一整天,从合作社到梨园,从民宿到新建的防洪工程,摄制组把青山村拍了个遍。傍晚时分,果然如梨叶所说,县长的车队也来了。
让王轱辘没想到的是,县长竟然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说话做事雷厉风行,一点官架子都没有。他仔细查看了灾后重建的各个项目,还亲自到大棚里看了新培育的草莓苗。
\"老王同志,你们这个'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很好啊。\"县长握着王轱辘的手说,\"尤其是灾后重建的速度和标准,值得在全县推广。\"
王轱辘老实回答:\"主要是乡亲们齐心协力,还有县里的政策支持。\"
县长转头对随行人员说:\"把青山村列入今年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和政策上要重点倾斜。\"他又问王轱辘,\"老王,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尽管提。\"
王轱辘想了想:\"要是能帮我们把通县城的公路拓宽一下就好了。现在这条路太窄,大货车进来不方便,影响农产品外销。\"
县长当场拍板:\"这个月就安排交通局来勘察设计!\"
县长走后,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老支书乐得合不拢嘴,挨家挨户通知晚上在合作社大院聚餐,庆祝这个好消息。
夜幕降临,合作社的大院里支起了三张大圆桌。沈雅琴带着村里的妇女们忙活了一下午,准备了满满当当的农家菜。李大勇贡献出自酿的高粱酒,拍着胸脯说今晚管够。
酒过三巡,气氛越来越热烈。李大勇喝得满脸通红,举着酒杯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我提议,敬老王和雅琴姐一杯!没有他们两口子,就没有咱们青山村的今天!\"
众人纷纷举杯,王轱辘和沈雅琴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回敬。借着酒劲,李大勇又嚷嚷开了:\"要我说啊,老王和雅琴姐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当年我就看出来了...\"
\"老李!\"沈雅琴羞恼地打断他,\"喝多了就回家睡觉,别在这儿胡说八道!\"
众人哄堂大笑,王轱辘也忍不住笑了。他悄悄握住沈雅琴的手,发现她的手心温暖而粗糙,那是常年劳作留下的痕迹。这双手,曾经带大他的妻子李青,又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支持和力量。
宴席散后,王轱辘和沈雅琴慢慢往家走。夜空中繁星点点,远处传来阵阵蛙鸣。沈雅琴推着轮椅,轻声说:\"轱辘,梨生刚发信息来,说艾米丽又怀孕了。\"
王轱辘惊喜地转头:\"真的?什么时候的事?\"
\"刚查出来的,才两个月。\"沈雅琴的声音里满是喜悦,\"说是等稳定了就带孩子们回来看我们。\"
王轱辘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影,突然说:\"妈,等公路修好了,咱们把民宿再扩建一下吧。以后孙子孙女们回来,住得宽敞些。\"
沈雅琴笑着点头:\"好啊。东边那块地平整,盖个小楼正合适。楼下还能开个农家乐,让游客尝尝咱们的梨膏糖和草莓酱。\"
两人一路商量着未来的计划,不知不觉就到了家门口。院里的梨树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也在为他们的计划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