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按照地址找过去,宣称自己要赎人的家伙琢磨着,既然谢莞娘放奴为良不仅不要赎身银子,而且还会反过来赏赐选择离开的仆从一点银子,那他们为什么不去把自家的人也给“赎”回来呢?
反正对方人傻钱多,善心泛滥!
就算家里钱粮不足,养不起那么多人,他们也可以反手再把被他们赎回来的人给卖出去,从而让自家能够再赚一笔。
打着如意算盘,蠢而不自知的一群人,因为收到消息的时间很晚,所以一直到谢莞娘和江远抵达江南的第二个月,这群人才开始陆陆续续找了过来。
然而谢莞娘麾下的那些掌柜、庄头,却是在他们开口提出想要赎人的第一时间,就笑眯眯的让他们照着契书支付银钱。
银钱给了,他们打个收条,再通知一声他们家郡主,他们家郡主自然就会安排人把他们要赎的仆从给送回来。
这个流程本来是没毛病的,但却架不住那些人打从一开始就是奔着空手套白狼来的。
他们不肯给钱,而是坚持要见自家孩子和谢莞娘本人。
谢莞娘的那些庄头、掌柜自是不肯,他们直接拿契书上的条款说话,态度虽好,底气却一点儿不虚。
毕竟契书上白纸黑字写的分明,那些人就是闹到衙门去,衙门也得判他们不占道理。
那些人又哭又跪的胡搅蛮缠一通,最后不仅没能捞到任何好处,而且还反过来耗损了不少银钱和粮食在赶路、住店上,心里别提多憋屈、多愤怒了。
可他们又不敢明目张胆说谢莞娘的坏话,毕竟那位可是郡主,而且人家还毫无疑问的占着道理。
一场风波就此销声匿迹,对谢莞娘和江远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只是给保定府的达官显贵之家又多添了一些八卦。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此时的谢莞娘和江远,正忙着安排车马,规划出行路径。
此去路途遥远,郝玉一家、汪小芝一家、阿泰和小梅两兄妹都不会跟着他们一起离开,反倒是谢道衡送过来一群书院学子和谢氏族人。
那些书院学子都是原本就有计划出外游学的,只是苦于家境不够殷实,拿不出钱雇佣镖师或者护卫,所以便一直没能将计划付诸现实。
少数几个不在书院就读的、年纪在二十以上的谢氏族人,则是谢道衡为江远和谢莞娘精挑细选出来的,既有能力,又值得信任和托付的得力助手。
以前江远虽然官越做越大,但却因为头上一直有常家父子照拂,所以谋士、门客之类,他养不养的都无所谓。
但现在却不一样了,江远要离开保定府,去往人生地不熟的东南沿海地区。
用最快的速度做好搬家前的一应准备,谢莞娘和江远带着孩子和若干随行人员,踏上前往东南沿海的漫长旅途。
在没有高铁和飞机的这个年代,出远门是件很折磨人的事,不仅身体要遭罪,沿途还可能遭遇各种危险和意外,这也是这个年代的很多人,都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原因。